(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 世纪以来人们面对的严重挑战之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65 岁及以上总人口数为16658 万,占总人口的11.94%[1];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2050 年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34%[2]。作为人口超级大国,中国凭借充足劳动力及较低抚养比的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局势日益严峻,生育率下降,“中间大、两头小 ”的人口结构红利消失拐点出现[3],我国后人口红利时代开启。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发展态势不可逆转,因此当前如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就至关重要。
我国老龄人口多且增长速度较快,每年有大量老龄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老龄化虽带来诸多压力,但也增添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 1960 年发表的 《人力资本投资》演讲标志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人力资本通常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4]。然而,秉承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观念,我们通常认为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后就不能再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也经常不能识别老年人的需求愿景,把他们视作休息者及产品消费者,而非生产者或社会贡献者。这种想法严重忽视了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本及其为社会继续创造的价值。因此,出于后人口红利的时代背景及对老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关切,亟需树立老年人力资本意识,投资利用老年人群体的价值。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可极大提高家庭生产效率,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易富有、健康[5]。因此,老年人提升自身人力资本可以缩减一定养老成本。一是健康体魄节省老年人医疗及家庭照料成本,相对减轻社会医疗保障及社会福利负担,政府可将节省的财政资源投入其他更紧迫领域。二是老年人整体知识水平提升也助其破除封建迷信、识别虚假信息,降低受骗概率,减少家庭意外支出,相对降低社会治安维持成本,对社会和谐产生深远影响。
年龄增长意味着老年人力资本不断积累,老年群体往往拥有更丰富知识和人生经验,很多企业也希望能够留住年长人才而非用年轻员工替代。美国超80%的雇人认为50 岁以上的员工是“进行指导和培训的宝贵资源“,是“企业积累知识的重要来源,可以带来更多知识、智慧和人生经验”[6]。因此,年长人才再就业不仅可为个人日后养老积累经济资源,同时也可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实现人力资源再配置。
随着生活水平及人口素质的提高,单纯消费享乐已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他们正试图通过社会参与如兴趣社团、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社区正成为老年人社会参与重要平台,老年群体可作为居委会民主代表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策划;在社区老年群体照料组织或兴趣社团中,较年轻的老年人也可以照料年长老年人以解决照顾人才短缺问题。
投资利用老年人力资本有利于帮助老年人价值实现。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年长人才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家庭长者往往是家族关键决策者和权威代表,如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贾母虽已七八十岁高龄亦德高望重、精明能干。社会中也不乏起到榜样作用的长者,无论是72 岁还在“天眼”射电望远镜工程一线忙碌的南东仁天文学家,还是94%的财富来自60 岁后的股神巴菲特,都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老年人力资本投资利用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促成经济增长的新型动力,其存在有诸多可行性。首先,人口平均寿命及预期寿命延长是老年人力资本开发的先决条件。工业革命以来,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的改善极大提升人均健康水平,有联合国对人口预期寿命统计和预测表明,1950-1955年世界平均寿命为46.5 岁,而50 年后世界平均寿命为66.0 岁[7]。其次,老年人力资本投资利用有其身体智力基础。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丧失工作能力的为 21714 人,仅占老年人口的 1.28%[2]。因此,相当一部分老人身体健康,所积累的经验和时间优势也可帮助其进入劳动力市场。
然而,老年人力资本开发利用并非一蹴而就,也面临诸多阻碍。首先,社会文化环境阻碍老年人力资本开发运用。我们传统观念还保有“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唯一方式是休息”的刻板印象,因而将其作为特殊群体施以福利照顾。当老年人试图通再就业时,人们可能会认为其无法完成岗位职责或将其误解为“抢年轻人饭碗”。其次,老年人力资本投资利用范围过于狭窄。城乡间经济发展差距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而农村相对落后的医疗教育水平使老年人没有足够知识技能实现再生产。此外,老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存在身体素质隐患,教育医疗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形式,其投资周期较长,面临成果无法转换风险。
老年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针对年龄超过60 岁、但仍具有劳动能力的非经济老年人所进行教育、培训、医疗方面的投资,以期在其生命周期内获得收益[8]。结合以上讨论内容,可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视角提出相关对策:
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体系,加大老年教育财政支持力度。尽管近几年老年教育蓬勃发展,老年大学数量增加,但是还是无法完全满足老年群体学习热情,很多老年大学面临“一座难求”困境。因此,政府需借鉴发达国家与地方办学、政府与社会办学的教育模式,明确老年教育的管理目标和职责;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加大老年教育资金支持,帮助解决老年群体学习热情同不完善的配套设施之间的矛盾。其次,政府需考虑制定实行弹性退休制。我国长期实行固定退休年龄制,使得部分老年劳动力在有能力意愿继续工作情况下被迫退出劳动市场。因此,政府可以规定退休年限区间,个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退休时间。
给予老龄人口再就业机会,实现人岗匹配。企业在提供老年人工作机会时要考虑其知识经验及身体素质与岗位匹配程度。由于老年群体更适合较少体力劳动、强调经验优势和社会资本累积的工作,企业可以让年长员工充当导师、教练向年轻员工传递经验,为年轻员工们留出实践空间。
加强“老有所为”文化环境建设。通过舆论宣传和教育更新老年观念,改变传统“负担论”和“供养论”消极看法,让公众意识到老年群体的价值。社会还需搭建老年人力资本开发平台,老年协会等第三方组织可在政府帮助下构建老年人求职信息平台,定期为渴望再就业老年群体提供经验分享会和培训服务,协助政府完成老年人力资本利用规划和管理协调。
老年群体自身需转变观念,关注自我人力资本培育与提升。尚有能力的老年人需走出无用感,转变家庭、社会养老传统观念,重新投入到劳动市场实现自身价值。老年人也需时刻关注自我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并养成良好运动饮食习惯,主动寻求老年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