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0)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很多图书馆启动应急服务预案,安排馆员坚守岗位,充分利用官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服务,很好地保障了数字资源供给,传播了应急科技知识,展示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为打赢防控阻击战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同时,图书馆应该增强忧患意识,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建立应急服务体系。
在实体馆藏停止借阅、实施隔离的背景下,提供多途径的远程数字资源访问是所有图书馆资源服务的重心。据不完全统计,省级公共图书馆有18%的推发文是数据库资源推介,“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则达到26%。公共图书馆主要是与数据库商、出版社、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疫情防控阶段限时免费访问学术资源;高校图书馆除开通前者外,普遍采用两种方式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一是通过VPN 和代理服务器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二是与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合作,向全校师生推出基于Shibboleth 协议的电子资源校外访问CARSI新方式,无需通过VPN 和代理服务器,使全国各地的师生能够快捷、便利地访问图书馆资源。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有多种类型,如公共卫生类(疫情、食品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类(地震、洪水、冰雹)事件、事故灾害类(矿难、火灾、放射污染)事件和社会安全类(区域暴乱)事件等,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范围的突发事件,设计差异化应急服务策略,需要各级图书馆(如国家级、地区和基层图书馆)构筑协同化应急服务机制,提升应急服务质量和效果。需要不同类型图书馆(如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发挥各自资源特色和服务优势,强化针对各自服务主体的应急服务,这样才能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认知作用和公共服务职责。
国家图书馆在疫情暴发初期就积极整合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加强线上服务,多渠道丰富学术论文、电子书刊、在线讲座、在线展览等各类型资源供给,使读者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国家图书馆信息文化服务。在此基础上,特别加大专题资源挖掘,策划并设计“服务不打烊,战‘疫’进行时——国家图书馆抗击疫情资源专题库”,不仅整理了与疫情相关的特藏古籍、中文普通图书、民国图书、博士论文等资源,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抗疫资讯、科学防护与健康知识、古今中外疫情防控文献资源库导航等服务。国图公开课平台还整合了疫情防护、心理健康、养生饮食、居家健身等专题资源,2 月以来点击量已达955 万次。此外,为切实践行关心弱者、平等服务的图书馆精神,为老年读者普及科学的预防理念和方法,助力保障特殊时期老年读者的身体健康。
从疫情期间馆员服务实践看,能力参差不齐。要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就有必要根据图书馆服务的要求,针对馆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制订相应的长期的馆员业务和素质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业务及新技术培训,让馆员通过学习和参与部分工作,尽快掌握新技术,提高业务能力。提升馆员服务能力,应着重提高馆员的知识发现与识别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组织能力、知识评估能力、知识转换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从提升馆员服务能力的途径看,除了传统的馆员培训、馆员自学外,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线上培训是最有效的路径。上师大图书馆在线培训旨在提高本馆馆员服务能力,弥补馆员能力的参差不齐,实际上,馆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是各馆都面临的问题,建议上海市相关机构统一组织,或高校间联合组织一系列线上培训,统一开展培训计划。
据库系统。从图书馆的角度,应急服务与应急信息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突发事件中,应急服务包括应急救援服务、应急志愿服务、应急通信服务、应急借阅服务、应急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应急信息是专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主体所需的相关信息的集合。突发事件中的主体既包括应急管理联动体系各组成方,也包括图书馆读者,甚至包括公众与社会各方。而应急信息专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救援与处置、善后与恢复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静态信息(如预案、法规政策、突发事件常识)与动态信息(如事态发展信息、舆情动态)。静态信息靠积累,靠预先准备;动态信息靠收集,靠动态整合。静态信息是基础,是“预”与“防”的关键,动态信息是核心,是救援与处置的依据。图书馆系统要真正融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联动体系,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作为信息基础平台,首先要做好的业务布局就是协作构建突发事件基础数据库系统。
中国依靠制度的有效性、信息的透明性、全民的参与性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只有建立全民参与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全社会参与的应急联动体系,各行业、各系统、各组织明确自己的定位与角色,做好战略布局,才能将突发事件的衍生性、扩散性、社会性、破坏性降低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