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山东 济南 250200)
近些年来,伴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愈发严峻,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如今,我国昂首迈入新时代,对环境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十分重视,力图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做到同步发展。因此,我国对传统以高污染著称的土木工程施工也明确提出要求,要求其企业、单位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积极运用节能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改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集中化构建,大量的土木工程项目实施虽然可以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很多方便,但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源,比如固体有害品、粉尘颗粒等。为了有效地改善土木工程施工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我们需要合理地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土木工程中,同时强调自然资源的科学分配,减小能源的浪费。(2)有利于土木工程施工的现代化和环保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土木工程施工任务,由于其耗时长、成本高的特征,一般来说土木工程的质量不易控制。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普遍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土木工程的成本预算及质量,还可以为土木工程制定低消耗、高效率的发展方向,符合当代社会现代化和环保化的发展战略要求。(3)提升生活质量。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可以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巨大的转变作用,通过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一些新型的环保材料,减轻传统的工程材料产生的污染,为人类构建一个低碳、节能、绿色的家园。(4)提倡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为了提高创新企业的管理水平,制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任务中必须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并学会合理运用,发挥其优势。科学合理的使用节能环保技术,缓解土木工程施工时出现的高损耗、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成本,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坚持传播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
现代民众极为注重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对于生活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在实施工程项目建设时,期望能够达到绿色以及健康的双重生活效果,所以运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展开土木工程施工,是满足现代民众要求,改善民众生活环境的有效措施。按照技术应用要求,工程建设单位不仅会加大对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力度,同时还会按照环保技术以及低碳理念等要求,对材料以及资源使用展开控制,能够达到有效提高民众生活品质的目标。
土木工程施工需要投入大量能耗,这些能源多数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消耗过大,会对工程长久性发展形成直接阻碍。在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展开运用之后,工程能耗问题会得到有效缓解,工程施工方式也会得到切实调整,会为工程持续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会使工程在环保技术方面获得更多效益。
近年来,在节能环保方面,太阳能技术的发展最为明显,而且对各行业、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阳能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能量大、普及性高、无污染,或从某种程度可以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时,太阳能节能环保技术的操作和安装都非常方便,主要是将太阳能散发出来的光和热量收集起来,再转化为热能和电能,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对电能和热能的基本需求。将其用于土木工程中,比如现在已经有的太阳能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技术方面我国的太阳能技术相对成熟,在减少土木工程能源消耗与浪费上起到了显著成效。
土木工程屋顶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广泛,主要作用在于建筑屋顶保温、隔热、隔水等,可以明显改善室内环境,提高舒适度。目前,建筑屋顶施工大多为混凝土浇筑,但是这种施工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屋顶保温和隔热可能出现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白天太阳光照充足,建筑室内温度上升很快,但夜晚的时候温度下降的也快,会给人一种不舒适的感觉,这方面需要改进。在屋顶隔热节能技术中,为了提高节能环保效果,可以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隔热材料在建筑屋面增加一层保温隔热层与空气隔热层,解决建筑室内白天夜晚温差大的问题,改善室内环境。
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将于不久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燃料。电力行业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增长较快。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而降低。在完善资源评估和技术评价体系基础上,开展此项技术,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建筑工程在施工中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这些垃圾以往基本都是筛检填埋或者成为回填土来利用。这样既对工程质量有影响,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现可以进行建筑垃圾二次回收利用,制造一些建筑材料,也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
土木工程施工一直是造成我国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关键,并且作为我国的关键行业,其工程施工与我国每个成员息息相关,因此国家与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其环保、节能技术材料的运用与实践。但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的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仍有较大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