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 长春 130021)
引言: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至关重要,它是电视媒体报道的生命。同时,如果没有受众的关注,电视新闻报道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说,要想使电视新闻报道永葆生命力,在进行采编信息的时候必须充分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投其所好,才能提升节目的收视率。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入手,其次,分析受众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心理需要;最后,提出电视新闻采编与受众心理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总体来说,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媒体的冲击是非常严重的。当前,人们利用手机和电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比传统电视媒体更加便捷。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电视媒体的收视率严重下滑。因此,很多新闻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开始制造虚假的事件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职业道德,而且对于受众和新闻当事人也是极其不负责的,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其次,我国电视媒体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电视台,但是节目采编普遍内容单一,形式过于单调。在进行事件的采编过程中,不能充分挖掘本质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除此以外,在形式上缺乏创新性,很多电视节目会模仿同类型较为成功的形式,长此以往,这种新模式也会沦落为通俗常见的单调形式。受众面对雷同的节目形态,会出现审美疲劳。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一条新闻失去了真实性相当于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一样。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时候,对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即便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都追求真实,这是天生的本性。因此,一旦新闻报道出现虚假内容,会严重影响受众的体验感,影响节目收视率,导致受众对于电视媒体丧失信任。所以,电视新闻在采编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内容的真实性,尽可能地还原出现场发生的一切,保证事件的真相供受众观赏。
时间对于电视新闻媒体至关重要,一条新闻如果失去了实效性,那么它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报道者需要争分夺秒,保证一条新闻的新鲜程度。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效便捷的生活,对于信息的传播来说,谁能够在速度上取得优势,就能够率先吸引受众的眼球。除此之外,新闻的时效性还与受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广大电视媒体工作者,一定要重视采编内容的时效性,吸引受众眼球,保证电视媒体的持续发展。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对于精神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时候首先对于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严谨风格过于枯燥乏味,受众难以接受。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主持人需要更加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风格,这样可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除此之外,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配图也有很高的关注度。当前,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新闻节目的配图也有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提高画面构图意识,保证图片与内容的吻合度[1]。
虽然新闻报道是对事件的客观阐述,可以加入一些创作人员的主观想法,但是坚决不能歪曲事实,利用虚假的信息骗取观众的注意。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事件最本质的内容,挖掘最具有深度的话题,引发受众思考。除此之外,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把现场最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
电视新闻报道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体育新闻、民生新闻等。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眼球,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受众对于哪一类信息的关注度最高,选择合理的方向进行研究报道。当内容符合受众的胃口以后,才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只要报道的内容真实有效,就会与受众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增加收视率[2]。除此之外,电视新闻采编应该改变单一的节目形式,在节目中增加趣味性,缓解观众紧张的工作压力。
受众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消费者,受众的青睐与否决定了节目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引起关注度较高的事件。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那些无关自己利益的事件往往关注程度不高。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报道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帮助受众解决难题。其次,电视新闻采编还需要贴近生活的语言,例如在时政新闻中,语言风格大多是冗长、专业化较强,容易使观众产生厌恶感。因此,在电视新闻采编的时事,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口语话,让文字稿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可以吸引观众眼球,扩大收视群体,增加节目收视率。
总而言之,电视新闻采编在电视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采编的质量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而收视率又与节目今后的发展道路息息相关。因此,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必须充分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性,不断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同时还需要贴近受众生活,解决受众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