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与希望同在 无情与多情长存
——对比赏析晏殊的《浣溪沙》和苏轼的《蝶恋花》中的理趣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和唐诗并峙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宋词语言或豪迈奔放,或婉约清新,或清雅脱俗,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拟对比赏析晏殊的《浣溪沙》和苏轼的《蝶恋花》这两首词,在领略它们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之外,重点来欣赏其中的情感价值和思想价值,即其中的理趣。

一、对比赏析晏殊的《浣溪沙》和苏轼的《蝶恋花》

(一)晏殊的《浣溪沙》

这首词是晏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字浅显,而意蕴深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伤春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的天气和亭台,可是“新词”提示我们对酒听歌的人变了,一“新”一“旧”之间,引发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道不尽的物是人非的感觉,可是过去的时光就如同“夕阳西下”一去不回,顿时生出几多怅惘。和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非常相似。

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面对花的凋落,作者是“无可奈何”的,有种无法挽留的无奈,他对春天的逝去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好像春天是亲密的朋友,这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是生命里哀愁的基础,可是,花落的同时,似曾相识的燕子又回来,似乎又为自己找回一个生命的希冀,满怀期待花的重开,春的再来,为这伤春之词注入了一点希望。一方面是花落消失的感伤,一方面燕子重回的喜悦,二者同时存在。所以这首词初看是伤春,但是这些意象中蕴含着浓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我们也许无法阻止,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们或许难过、感伤,依依不舍,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哀悼、接受它们的失去;同时不要忘记,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某些事物的消逝而变得虚无。最后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个“独”字,几多孤独,几多落寞,充满了曲终人散的怅然,也许,作者就是“徘徊”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体悟到生命的真谛。

(二)苏轼《蝶恋花》

苏轼以豪放词最为人称道,但是他的这首《蝶恋花》婉约清丽,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残花褪去,青杏初生,既写了衰亡,又写了新生,新生孕育在衰亡之中,二者统一起来。面对春天的即将离去,似乎伤春的情绪呼之欲出,然而青杏的生长又让作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作者的目光也放在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看到了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绿水人家这样的清新明丽的风光,心情也随之轩敞。“天涯何处无芳草”天涯哪里没有芳草,何处不是春天!——一改前边的伤春惜春,心情变得旷达起来。

上阕写暮春之景,下阕则写到了人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墙里秋千墙外道”,“墙里”就是上阕的“绿水人家”,也许是位佳人,正在悠闲地荡着秋千;“墙外”是供行人走的路,一道“墙”——一种障碍,一种隔膜——把一个空间隔成了一“里”一“外”,也为下文提供了一个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下边“误会”的产生发展做好了铺垫。“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堵围墙挡住了墙外的行人的视线,却挡不住墙内的笑声,也挡不住行人对佳人的想象和向往。结构上使用了“顶真”的写法,第二句“墙外行人”紧接着第一句的“墙外道”,第四句“笑渐不闻声渐悄”紧跟着第三句“墙里佳人笑”,从第一句到第四句,词意留连,一气呵成,犹如波浪翻涌,一浪接着另一浪。渐渐地,笑声渐消,佳人尽兴之后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意犹未尽,空自多情,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烦恼顿生。下阕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诗人玉屑》卷二一引《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是行人却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佳人的丝毫关注和回报而恼恨。《诗词曲语汇释》卷五:“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妄自多情,却如被撩拨矣。”“多情却被无情恼”有其普遍性与必然性,不可知是必然,理解才是偶然。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我们也经常是那位“行人”或者“佳人”,我们以为别人了解我们的心意,或者我们根本没注意到别人对自己的心意,因此许多烦恼由是而起。造成这种误解的“墙”无处不在,你的文化,你的格局,你的无知,你的偏见甚至你的不知情,等等,都可以成为那道墙,只要有墙在,多情未必会得到理解和回报,那个障碍,我们会认为对方应该明白,但其实不然,也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三)两首词的相通之处

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一脉相通,晏殊的《浣溪沙》和苏轼的《蝶恋花》讲的不只是自然景观,更多融入了人生的经验和思考。花的凋零,春的逝去,都是失去和哀伤,燕子的归来,青杏的生长,都是新生和希望,这不仅仅是自然,更是我们生命的两种状态,人们往往希望万事如意,事事圆满,其实,生命里这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完整。面对即将的失去,也许是我们和它们的缘分已尽,我们也许会哀伤,但同时,又有很多新的生命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生命,带给我们喜悦和快乐。有哀有乐,才可能圆满。词人从关照自然中获得安慰人生的力量,获得对人生的重新审视。

二、产生这种理趣的原因探讨

(一)历史原因

北宋自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代之后,回想唐末的藩镇割据,“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长此以往,因此宋代国力远不及唐,军事保守,政治无力,这使得整个宋代士大夫再没有唐人那种追求建功立业的气魄,也没有恢弘广阔的气象,内忧外患的时代使得他们忧心忡忡,勤于思考、善于议论,为宋王朝带来了尚理气息。与军事和政治上无力形成对比的是,北宋经济走向繁荣,数学、哲学、史学、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求真务实成为整个时代的风尚,与之对应地,宋代文坛创作精神也趋于内敛,文人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中去体会生活的哲理,追求一种平淡清远的审美趣味。二者,宋代兴起了一种哲学思潮——理学,并成了宋代的主流思潮。这种学说注重思辨,注重抽象逻辑,它影响到文学领域,宋代文人不单单注重情感的抒发,开始追求一种理趣。

(二)个人原因

晏殊,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初期上升之际的承平时代,据《宋史》记载,晏殊七岁能属文,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受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晏殊少年得志,一生官运稍有波折,但是大体顺利。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作为太平宰相的晏殊,一生享尽富贵,优裕闲逸的生活使得他的词中没有痛彻心扉的孤独、愤懑等情绪,多愁善感的个性却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圆满生活中的不圆满,对生命本质的进行深刻体察。在春去秋来,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却是一天天时光流逝,韶华老去,这是一种永恒的失去和因为老之将至、与日俱增的忧伤,这种忧伤不是外在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带来的那种“痛悟”,而是细腻的、幽微的、恒久的体会,体会这种人生的希望和失去,时间的流逝和永恒。

相对于晏殊的仕途平顺,苏轼就坎坷多了,21 岁应试及第之后,有过短暂的平顺仕途,后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做法,熙宁四年被调任杭州通判;神宗元丰二年,因为乌台诗案坐牢103 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流放黄州;哲宗亲政之后,绍圣元年四月,59 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后又受命流放惠州,《蝶恋花》一词创作于苏轼贬谪惠州的第二年春天,苏轼的这首词也融合了他对这种际遇的体悟和感慨,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是多情的,对政治是多情的,对他的那个时代是多情的,可是他得到的是无情的回报,所以他得出“多情总被无情恼”结论,也许是借行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但苏轼终究是旷达洒脱的,他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释道兼容并蓄,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还有老庄的任性逍遥、佛家的虚无超脱,身在逆境时,他以佛、道的思想来解脱自己,保持乐观豁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也因此,他才能看到衰亡与希望共存,多情与无情常在。

三、总结

通过上文的赏析,我们看到,宋词带给我们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穿越千年,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它能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抚慰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