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讨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大同市城墙管理处,山西 大同 037000)

一、进行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

古建筑文物,简单来说就是从古至今历经上千年历史沧桑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从表面上看,其体现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工艺变迁。然而事实不仅如此,在其古老坚硬的外表下,是各个朝代的社会、经济、技术与文化的传承。每个古建筑文物都是古代文明的载体,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珍贵信息,故而其研究意义重大,具有深厚的考古价值。这也是进行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的主要原因之一。古建筑文物可以给人们在建筑技术以及物品制造方面带来很多启发,并且它的很多精美的工艺技术也可能是现代技术中没有的,最重要的是它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可以供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实践研究,同时能够方便人们直观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且这也许比参考历史文献效率都要高。进行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一方面,这样保持了古建筑文物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这既是对于古人历史文明的保护,也是对于中国数千年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

因此,进行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的十分必要的。试想一下,如若不进行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滋原味而任其随着时间逐渐消逝,这何尝不是对于珍贵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很多人对于进行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存在着误解,他们认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是为了使它们看起来完整而进行人为加工,然而事实是进行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目的不仅是让其完整、提高其观赏性,最主要的还是保留其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文物,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其表面,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其背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诚然,进行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可能会改变其最原始的样子,但为了使古建筑文物更好的保存下来,并在人类长远的岁月长河中发挥其光芒,我们仍需要将古文物建筑修缮与保护的工作落实到底。

二、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原则

古建筑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古建筑文物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从古建筑文物构造中可以了解到古代工匠巧妙的工艺艺术;一方面,古建筑文物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载体,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此,在对其进行修缮过程中保持其真实性,既是要注重其本真性,尽可能的减少或者避免对古建筑文物的破坏,保持古建筑文物的原有的特色风貌和时代特点。这种本真性和真实性也是对古建筑文物一种原有价值的保护。

我国古建筑文物主要是以木为质地,进行结构建构,同时在建构过程中融入了风水理念,这种理念既是与自然和周边环境巧妙结合。可以说,这些古建筑文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修缮与保护过程中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不要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改造,而是要结合周围环境进行适度的调整,既是要保持建筑的完整性,使建筑文物本身和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的理念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改变,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可适当的添加一些现代科技文化元素,使其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但是,为了保证它的可逆性,我们不仅要坚持尽量恢复和修复原有建筑文物的原则,还要引入现代生活元素,可逆地调整建筑空间,以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

三、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过程中的问题表现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以及发展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侧重于对于经济价值追求,而忽略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没有充分认知到历史文物的社会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文物古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而这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社会公众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当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发生冲突中,人们因为缺乏相关的认知,而忽略了对文物古建保护。现阶段,我国文物古建修复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修旧如旧”的方法仍占据着主流地位。虽然,这种修复方法可以保护古建筑文物的原真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古建筑文物修复的完整性。比如,对一些旅游景区、城市街道等文物古建进行修复时,为了突出历史底蕴,普遍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同时,古建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应把古建筑与周围环境进行统筹考虑,在失去本真性原则下可以适当调整古建筑文物特点,既是最好的保护。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修缮难度相对较大。有些城市在规划中,为了提升城市建设工程,城市改造的速度和程度过快,一些古建筑文物遭到破坏。即便是有些文物保留着,但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味道。同时,这些古建筑文物周边的环境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有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把原有的古建筑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也给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加大了古建筑文物修缮的难度。在现有机制下,我国古建筑修缮大都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的,主要是依靠古建类的公司进行修缮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有些企业或者公司,为了减少成本,一般情况下相对专业的修复专业人才。同时,古建筑修复阶段按原工序施工是很困难的,在古建筑文物的维修行业有句俗话叫“修、开、看”。充分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古建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缺乏。

四、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策略

在文物保护领域要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这就需要提升社会大众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意识,尤其是对于古建筑文物而言,相对于其它可移动文物在保护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困难。为此,相关文物部门或行政职能部门应大力宣扬文物保护工作,向社会大众传递文物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借助智能手机、APP 等,比如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推送一些相关文物知识,也可以利用短视频抖音、快手等播放宣传短视频。另一方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引导性,在小学教育、中学教学和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中,要把文物保护知识纳入学生考核中去,在教育教学要普及或开设相关知识课程,切实增强学生群体的保护意识。

科学进行群众这方面意识提高,在古建筑文物的展示区域,应适当进行硬性规定。比如,在古文物附近安排监督人员进行提醒。如有群众在游览工程中对古建筑文物造成破坏,一经发现,应根据其严重性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使得群众意识到此类行径恶劣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于古建筑文物的损坏。另外,还可以在古建筑文物旅游管理这方面下点功夫,比如,旅游团的导游在为游客们讲解古建筑文物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向游客们普及一些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更多人了解并支持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最后,为了能够真正调动群众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就群众对相关宣传工作反应冷漠这一点出发考虑,可以加大宣传活动的趣味性来吸引群众的关注。在社会方面、教育方面做到了统筹兼顾,向社会大众传递保护思想,才会形成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保护工程。

一般情况下,我国古建筑主要是以木为材质,为此,在修复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木材和建构的特点,一方面,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与最大限度维持原貌原则,避免直接更换建筑物构件的维修方式;另一方面,需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既是一套完善的保护与修缮方法可以充分保持古建特点和自身历史价值。具体而言,在修缮开始之前,应仔细检查,以构图、拍照等方式进行记录建筑构件破损程度及位置,科学制定古建筑修缮计划;在修缮过程中要记录修缮环节,并拍摄照片作为依据储存,并注重施工材料与技术的灵活应用,即使出现特殊的情况也需在保证古建筑稳定性基础上适当的使用新材料。在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领域离开一个完善的制度建设,对于古建文物修缮与保护而言,除了提升社会大众的意识之外,也应该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同时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效果提升。尤其在保护方面,对于破坏文物、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可以及时的追究其法律责任。而在文物修缮方面,有着制度作为后盾,把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工作进行公开化和制度化。同时,它还可以为古建筑文物修缮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通过招标程序逐步完善企业实施旧建筑修缮工程和选派施工队伍的机制,成立文物保护部门下属的专业旧建筑修缮队伍。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文物修复人才的设计要为古董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创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在人才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读写能力和实践技能;二要加大人才库的培养力度,定期举办培训班。重点讲解古建文物修缮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最后,应完善古建修缮与保护人才机制,高校应进一步细化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从学校开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只有培养和选拔出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古建文物修缮与保护的最大需求。

五、结语

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因此,为了让古建筑文物能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源源不断的绽放其光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针对性设计应对策略去解决问题,从而将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