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路径探讨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南浦溪镇中心学校,浙江 泰顺 322500)

一、小学科学教学基本教学情况探究

(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科学学科并不像数学语文等等学科一样受到教师以及学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能够享受到的教学资源也并不多,这样的情况一定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会经常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并没有太高的热情参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学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也不能将科学教学的初衷展现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师对课堂进行主导教学

课程改革后要求要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堂感受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向很多教师都很认可并且已经实施到教学中,但是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还是有一些教师没有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实施教学,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对学生过多的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长时间下去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教师此时也很难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

(一)利用趣味性课堂对学生实施培养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更有激情学习,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想要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该增强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实现对学生的趣味性教学,从而完成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教师在《磁铁有磁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别充足的磁铁以及铁钉、塑料棒、纸、棉布等等物品。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看哪些小组能够快速区分出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品与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隔着其他物品磁铁是否还能发挥自己的磁性。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猜测后亲自动手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学生在与其他组学生进行比赛时,竞争意识也会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升。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自然也就会得到培养。

(二)利用生活中的科学对学生实施培养

生活中也有很多科学知识,但是学生并不会注意生活中的科学,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引导教学,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发现。在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从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听听声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的细节,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其他声音,并且观察这些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的细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等等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新知识的学习。

(三)让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探究

探究能力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应的科学知识会理解的更透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同时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例如,教师在《溶解的快与慢》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糖块、热水、凉水、玻璃棒以及烧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让糖快速溶解在水中。这时学生就会总结自己以往的经验以及学习内容,自己进行科学实验的操作,探究实验的结果。学生会回想在冲糖水时,温水比凉水冲的更快,所以学生尝试在水中添加热水,同时学生还想到在冲糖水时会用勺子搅拌,这样可以更快的让糖融化,这时学生就会用玻璃棒搅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科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学生实验探究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

总结: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在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对学生培养,利用科学实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以及增强科学课堂趣味性等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