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核心素养渗透教育策略分析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岿美山镇中心小学,江西 赣州 341900)

时至今日,教育与教学早已不再是“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加多元,教育是从学生出发,是从教育内核出发。如何用更优、更科学的方法教书育人是教师教书之外的重要研究课题。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意识形态正在逐渐形成,如何进行良好的意识形态塑造就要从其自身素养出发。

当下,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而语文核心素养的搭建和培养更是语文学科必然的价值追求,因此本文将从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着重探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课的核心素养渗透。

一、以文本讲解为基,促成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在语文课标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极为重要,这四种能力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要把握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找到四种能力的相关性,从而搭建小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从现实看,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但其运用的能力还过于青涩,部分词汇、句子及语境的理解并不能够达到一定高度,因此教师需要在文本的讲解方面下足功夫,对词句,语言的描述更加通俗易懂,辅之以课堂互动,加深小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猫》这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猫的生物特性、种类、形态、习性等多方面进行讲述,每一方面的讲述都使得学生对“猫”的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加以联想,则会使其更加透彻理解语言。老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见过或养过的小动物,加以评比,利用小孩子的好胜心来加强其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能力。

二、以文本延伸为基,促成思维的创新与发散

汉语语系本就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结构,信息极为繁杂,因此想要更好的学习语文课程,思维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的特点及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文本的延伸出发,让学生的思维跟随文本的延伸进行再发散,调整教学任务,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小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给自己扮演的角色一个新的角色设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到文本创作,加入其想法,以达到学生思维发散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创造新的文本内容,如“白云与蓝天的对话”“和风与细雨的对话”,从而实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思维创新与发散的目的。

三、以文本意象为基,促成审美的提升与提高重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本的作者将心情寓于意象之中,并通过意象加以体现,而意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有所体会。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审美的能力,教师应当组织学生欣赏和品鉴文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和创作美的事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五年级下册《桥》一文时,可以从桥这个意象出发,“桥”讲的是信念,是坚守,是成长。文章中有比喻,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有拟人,如“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学习和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并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以文本内核为基,促成文化的塑造与培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塑成,少不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文化底蕴指的便是学生对横贯古今,纵穿中外文化的理解程度与认识程度。而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更要有极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一方面是对诗词的理解,孔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此可见,诗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对文学名著的了解,文学以熏陶自身,丰富内涵。教师自身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解答学生们的疑惑,并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时提供帮助。

文化的根本在于文本的内核,对内核的理解程度可以有效塑造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小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藏戏》时,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们讲解藏戏的由来,还可以以藏戏为其一,为学生们讲解中华民族的其他曲艺,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结语: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时,应着重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进行渗透教育,从微小的文字出发,为学生搭建更加宏大的文学空间。以文本为基,在学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思维创造、审美提升以及文化塑造五个层面进行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日后成长和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