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龙津镇安义二中,江西 南昌 330500)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中的融入教学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形成,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以及中华民族中的各民族文化,这些都是需要去学习去传承的内容,也能体现出民族精神的伟大,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和教学,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初中语文的课堂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推动,促进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实现其未来更好的发展和成长。但是在实际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养的教学,更多的还是对学生实施文化知识的教学,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语文知识传授到学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学的内容时,也没有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是为了考试才对其进行学习。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快的学习相应的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也会阻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阻碍学生体会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也很难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缺少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在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正是学生一成不变的教学课堂上一点不一样的光彩,能够重新及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但是现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是处于初期阶段,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学生很难在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也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传统文化的价值根本不能被体现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教学的研究,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途径

(一)利用古诗词实现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初中生学习的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在这些古诗词的学习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文字的魅力,还能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学,将其中蕴含的值得学生学习传承的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实现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创建。例如,教师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在诗的最后几句,表现了诗人对天下穷苦百姓生活的担忧,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住这种情感对学生实施教学,将古人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给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哪怕诗人现在自身的生活非常窘迫还是会对其他穷苦的人感到担心。让学生学习和体会诗人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走出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将这首诗歌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情感感受,将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到语文知识的教学中。

(二)为学生创建传统文化学习的情境

利用给学生创建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教师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感受,教师也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给学生展现丰富的传统文化,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教师在《陋室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诗人在诗词中描写的内容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将诗人不爱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高尚的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诗人的这种品质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能对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会,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能力也会加强,同时教师也能够实现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诗人不爱慕名利的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知识底蕴以及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自主对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探究和体会,让学生通过自己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这样对学生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才能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