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关办头铺小学,贵州 安顺 561000)

一、小学阶段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起步奠基阶段,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语文作为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科目,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成长都是受益匪浅的。然而,目前小学阶段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阅读兴趣不浓厚,阅读过程有障碍等问题。

二、培养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通过教师的观察发现,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龄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阅读障碍,导致阅读无法顺利完成。阅读障碍主要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生词难词,学生一看见这些词汇心里就会产生恐惧情绪和对阅读的厌倦。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在课堂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要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首先教师应当熟悉学生对那些词汇的读音和意思理解方面存在着问题,在正式开始这篇文章的教学前,鼓励学生先查字典再阅读,把读音和词义标在生词、难词旁边,减小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难词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同时学生查完字典后,抽出一部分学生说出自己所查词汇的读音和意思,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教师搭建好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去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发挥,阅读障碍自然就减轻。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激发培养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较强,对新奇的事物往往比较有新鲜感,并且想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需求,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在阅读后教师应当选择有趣的环节进行讲解,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或者是请同学们积极举手起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内容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最后,可采取开展同学讨论会的方式,几个同学围成一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交流阅读心得,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质量高。因此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反复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三)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所处时代背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自身的需求变得多样化,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是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给学生推荐经典的课外读物,在班级设立读书角,邀请同学们参与读书漂流活动,把自己喜欢的经典读物带进教室和同学们分享。在分享书籍推荐书籍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分享的美好品质。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把教材内容作为唯一的阅读教学内容,还必须要收集课外有趣的经典读物,把精彩片段纳入学生阅读内容的范围。学生通过细读经典中的精彩片段,品读经典中的精华,在积累素材,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展知识视野的同时培养和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首先,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阅读障碍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翻阅字典的好习惯,遇到不会读的字音以及不理解的词义,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解决问题,而不是恐惧、畏缩不前,通过反复的练习,养成查阅字典的好习惯,同时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阅读的方法,了解熟悉默读、朗读、精读、略读、诵读的概念,并能够在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精读时养成勾画、圈点、批注的好习惯;在略读时,能够快速浏览,并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结束语

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积累阅读素材,提升文学素养都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消除阅读障碍;培养阅读兴趣;鼓励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