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双井中心小学校,吉林 榆树 130400)
想要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从任意一个环节入手,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理念落实到各个教育环节当中,从而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在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中逐渐产生定势,这样一来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对小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日常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进行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拥有一定判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应用鼓励式的行为培养方式,对于一些日常行为表现优秀的小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适当表扬,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让其他学生将其当作典型,这样也树立起了榜样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良好个人习惯进行观察,例如,那些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做课间操、在升旗过程中认真对行注目礼以及讲解个人卫生等等,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积极表扬。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好奇心较重,并且会习惯性模仿成人的行为以及言辞,因此,教师在平时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班级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谨言慎行,这样才能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正处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树立起积极的教育目标,并且引导学生养成爱护公务、保护环境以及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应该在日常或种种起到带头作用,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例如,教师在看到教师有人乱扔纸屑的时候,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其捡起扔到指定垃圾桶中。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举止文明的习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反复实践、不断强化。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控制,让学生对校级班规有更加清晰具体的了解,时间一长,学生便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有效起到了深化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展开日常教学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准确了解,重视实践教学,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都应该将行为规范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活动中。例如,小学方面应该设立起监督岗,安排学生以及教师不同的职责,从而展开轮流值班,这种将学生与教师放在同一水平的监督管理形式,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系统,有助于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在班级设置行为规范监督小组,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从而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目前来看,家校合作教学以及管理的模式在我国小学教学中有广泛应用,并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与家长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关系,教师要引导家长对学生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只有家庭与学校双方共同做出努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成绩以及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明显进步。首先,学校应该提升家长会频率。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可以使家长对学生在学习的表现情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也使得家长对学校的一系列秩序有所认知,这是促进家校合作的基本开端。一部分小学生的家长往往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多少时间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家长对学生展开家庭教育的工作,学校的教师应该将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传递给学生家长,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人格进行塑造。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家长注重自身言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为自己的小学生树立起榜样;其次,家长与教师应该加强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提升交流频率,教师要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这样有利于家校合作教学的展开,同时,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互换也有利于对学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行为教育。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势必会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在实际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日常化,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对小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展示,这样可以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习惯,这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健全人格进行塑造的时候,应该结合现阶段小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努力,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