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建新学校,江西 南昌 330000)
实现校园环境的绝对安全,仅靠制定策略和落实策略是不够的。校园的安全防护工作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的参与,但参与校园安全防护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甚至保障校园的安全。这一点从以往发生过危险事件的校园中就可以发现,这些校园均贯彻并落实着安全防护工作,且安全防护策略也并不落后,之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依然不能保障校园安全,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校方内部人员长久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丧失危机意识,对安全防护制度及安全行为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缺乏遵守安全制度的自律性和自主性,一旦脱离监督或监管力度不足时,就会做出逾越安全防线的行为,从而使安全防护制度及策略形同摆设,失去应有的作用。所以,筑牢安全防线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并非不断制定防护策略,而是呼吁校园全体人员自主遵守制度,按照要求行事。
校园可以定期组织所有人员,围绕提升安全意识展开相关理念的普及活动,时刻警醒所有师生将安全意识贯穿于授课与学习的全程,不容松懈,为自己也为他人的安全负责,严格遵循安全防护制度,对造成安全隐患的行为作出自醒,联想后果与损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
通常校园针对安全防范都将安全威胁锁定在人为隐患上,从而导致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缺乏防范意识和措施。以地震为例,尽管我国地震发生次数并不频繁,但近年来四川地震频频发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中包括校园,而反观我国多数校园,并没有一套成熟的应对方案,这将导致校园安全存在极大的盲点,特别对于小学校园,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对待自然灾害时难以冷静正面的面对,慌乱之中很容易发生踩踏、自保失败事件发生。
校园应该策略性的弥补这一环节的空缺,普及自然灾害的自保方式,建立各类灾害对应制度。以地震为例,发生地震时,学生应迅速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三角区,双手抱头。但是仅凭理念灌输,并不能保障学生慌乱之余找到正确的三角区,所以学校领导应联合各班教师,针对教室学生实际座位安排,划分避震区域,并以此展开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发生地震时有明确的躲避地点。其次,在首震之后,为防止逃生时发生拥挤、推搡、摔倒、踩踏等事件发生,应训练学生保持有序的逃生队伍,用左手环抱右臂,紧贴右侧墙壁排队逃到操场。到达安全避难地点后列队,由指定同学清点人数。以此方式可以展开火灾消防、恐怖分子入校暴动等安全预防教育。另外,多数校园均没有建设或指定某一个场所作为避难场所,这也是一个需要完善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建设避难建筑。
当前很多校园都设有医务室,但是校园医务室并不正规,学生发生危险事故后,在救援前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首先医务室的设备和药物过于单一,仅能对应轻微的外伤。其次,医务室的教师能力有限,与临床医生有很大的差距,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难以得到保障。最后,学校医务室不能保障有效的开放和使用,形同摆设。
对此,校方应当针对医务室的救援护理能力进行强化,补充医务室设备药剂,加强医务教师的考核和纳入标准,保障医务室医务教师的在岗情况,与周围临近正规医院建立合作,包括沟通、输送、进修等方面,让校园医务室在校园中能够顺利运转,发挥实质性作用。
学生来校以及离校需要一段路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基本不能协同,所以安全监督难以发挥作用,在这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如交通事故或者失踪等问题一旦发生难以防范和对应。
对此,校方应当提出禁止学生骑车上下学,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将临近的学生编制成小队,一旦发生问题时,有在场人员可以询问、帮助、求救。各班级班主任将各个小队学生成员及家庭电话统计后上报给各个学生家长,当学生延迟来校后,教师可以提前询问缘由,学生回家晚后,家长也可以询问队伍中其他同学及家长具体情况。
针对交通,校方可以与邻近交警合作,邀请交警来校为学生普及交通信息和规则以及正确的应急方案,让学生有一个对应参照。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充盈学生的学识,但教育内容不应当局限在文化和思想教育上,也应当教育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技能。以游泳为例,国内极少学校开设游泳课程,但国外游泳课程已很普及。多数出现溺水事故的学生均不具备游泳能力,这主要在于我国并没有将游泳技能落实到义务教育中。对此,校园应当协同当地政府,投资建设游泳池,开设游泳教学,让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弥补教学项目存在的盲点。
在完善校园安全防护对策上,校方应当从两个方向着手,一方面是自检,对校园现有安全防护层面上的不足进行总结,然后制定对应的修复策略,给予完善,实现筑牢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于主动更新安全防护措施,不要等安全事件发生后再去弥补,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主动出击,在认知不足的自检中,可以从筑牢校园安全为目标与其它学校,包括国外的学校进行对比,吸取对方优秀的理念和措施。相信随着我国教育机构对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的重视,校园环境会越来越好,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