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重庆市两江新区星光学校,重庆 400000)

从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分析,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一方面,受到年龄的限制,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学生好胜心强、较为活泼,比较倾向于一些开放性的活动,这就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体育教学既能够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还能满足学生高贵品质和坚定意志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全方面地发展和提升。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作为核心,而学生则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既感受不到体育的快乐,还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是产生厌学感[1]。所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从整体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思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其次,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一些学生能够实践的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在心理上消除压力感和任务感。最后,教师要积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完成体育项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就不再有厌恶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实现兴趣的提升。

二、增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

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久的习惯养成;对于教师来讲,往常都是给学生一个严肃的印象,这就使得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中总是畏首畏尾,深怕出现问题而被老师批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心情就会变得十分压抑,完全不能释放自我,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2]。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师生互动,积极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这样教师就能给学生一种亲近感;第二,放低身份,与学生以朋友相处,既可以深入的了解学生,还可以让学生打开心扉学习;第三,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教师既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还可以提升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构建特色教学,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基本上都是让学生自由的活动,喜欢什么就玩什么,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的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就会形成运动的惰性,不利于体育教学价值的发挥。而且很多的体育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很多的学生学习只能局限在课堂之中,这样就很难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兴趣自然不高[3]。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也能十分具有特色。

第一,创建游戏化教学。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大绳、呼啦圈比赛、两人三足等等,从游戏多样化上就能让学生眼花缭乱,多元化的选择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其自身的娱乐性还能让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竞争性比赛。如:跳绳、拔河、接力跑。从竞争性的体育活动上激发学生好胜心,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集体荣辱观和团结意识;从结果上可以培养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胜不骄、败不馁”等行为品质,还能让学生相互之间形成良好的友谊,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兴趣自然就能得到提升[4]。

第三,重视理论教学的深入。体育教学不仅仅包含游戏、比赛,它还包含着很多的理论内容,在理论教学的深入上,教师不要一味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看教材,而要借助于一些外界因素让学生思考,如: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放一些动画片、音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掌握一些运动的技能。如:奥运会百米赛跑的起步借力、跳远的助跑、动画片中的运动会场景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全面认识体育,还能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掌握一些小技能,这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既要顺应时代教育发展的背景和要求,积极深入的了解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实现因材施教,重视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和实践性,积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全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树立端正的行为品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上论述仅为笔者个人浅见,期望能够促进小学体育的全面发展,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供良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