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数据(data)从古至今,一直充斥并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虽然人类对数据的认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演变而来。人类通过数据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不断地梳理和理解,并形成了可保存的经验。
早在人类蒙昧之初,人类便产生了“数觉”,这是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天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狩猎和采集野生果实作为食物,但是每日的收获是不同,有时他们满载而归,有时却一无所获;同时带回的食物有时富余,有时却不足果腹。慢慢的生活中这种数与量上的变化,促使人们慢慢地产生了对数的需要和意识,他们逐渐对有与无、多与少存有了意识。然而有数觉了并等于会计数,那么具体从何时人们开始计数?这个具体的时间,由于历史久远,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根据考古学家提供的证据,人类早在5000 多年前就已经采用了简单的计数方法,同时可以肯定的是数和计数方法的产生早在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最初人类的计数方法非常简单,基本都是一一对应的方法,例如他们用小石子、小贝壳、结绳、刻画等方法记录食物的数量。《周易•系辞下》曾记载“上古结绳而治”,通过打绳结来记录数的“多”与“少”;《周易正义》中也有“结之多少,随物众寡”的记载,可见人类已经对“多”与“少”产生了直观认知,是对计数的探索起源。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要记录的数越来越多,低级的食物计数法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例如要记录10000 只羊,总不能用10000 个石子进行记录,同时也不能满足长期保存的需求,因此,人类又发明了用符号计数的方法。那用怎样的符号进行计数呢?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不能的计数符号。中国是最早使用符号进行计数的国家之一。从历史的记载中,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用专门便是一到十,百千万的符号。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相继发明了计数符号,其中我们通常所说的罗马数字,就是古罗马人在公元前6 世纪发明的7 个典型的计数符号,通过他们不同的组合记录不同的数字。大约在9 世纪,阿拉伯人在古印度和古希腊计数法的基础上发明了今天我们通用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大数量地加减、均分等问题的出现,致使简单的计数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计算”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在15 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发明了加减符号,直到17 世纪,英国数学家欧德菜,瑞士数学家雷恩先后发明了乘除符号,并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而在计算工具上,中国科学家最先发明了替代实物计数的“筹”,利用木、竹、骨等制成小棒计数,称之为“算筹”。刘徽用它把圆周率算到3.1410,祖冲之用它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之后在距今1400 多年前又发明了更为简便的计算工具—算盘,算盘被誉为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由此演变而来的计算称之为“珠算”。珠算从发明至今,因其好学易懂,运算快捷,一直被广泛流传和使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科技拔地而起,随着1642 年法国人成功的发明了第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开始,计算机层出不穷,从机械计算机到模拟计算机再到电子计算机一代代不断改进和发展,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人类社会生活,数据爆炸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它不仅使世界充斥着比以往更多地信息,而且其增长速度也不断增快。互联网(社交、搜索、电商)、移动互联网(微博)、物联网(传感器、智慧地球)、车联网、GPS、医学影像、安全监控、金融(银行、股市、保险)、电信(通话、短信)都在疯狂地产生着数据。根据IDC 检测,人类产生的数据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大约每两年翻一番,从TB—PB—EB—ZB,迅速发展,这些数据早已经远远超越了目前人力所能处理的范畴,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中关于数据研究经历了从数—数量—数据的认知过程,从原始时代人们最初的“有”和“无”产生对数的意识,然后在“有”的情况下又区分“多”和“少”,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对数量的思想资源,之后在陆续发明了“筹”“算盘”取代实物计数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对数据的认识。西方社会对数据的认知从总体上说同中国古代对数据的认知过程相同,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经历了从串珠计数、象形文数字、六十进制数字、玛雅数字、罗马数字到阿拉伯数字,经历了从计数—计量—计算—分析的过程。
中国古代对数据的方法实践非常重视,不但注重运算方面的方法实践,更加注重对算具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运算方面注重数和数数的算术技术、注重进制计数方式和进位方法及计算。以我国古代的算筹为例,《孙子算经》中指“先识其位,一纵十横……”、《夏阳侯算经》 “五在上方,六不积算……”。都给出算的内容既包括数的读、写、记、基本运算,同时算筹要遵循对应的进制。同时中国古代对数据的方法实践注重对算具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中国古代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后来又发明算筹、算盘等算具。中国古代对数据的计算通常是从对时间的计算开始的,最为典型的计时工具有圭表、日晷、漏壶计时器等。
西方社会也特别重视数据的方法实践。由于人类在计算速度和记忆力存储上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板,所以在处理数据量巨大的时候,单靠增加人手来提高效率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社会更加注重探索数的算法和计数系统的方法实践。早在公元前6 世纪,西方社会已经开始借力乘法表、立方表等计算方法来进行计算。在计算系统上,计算尺的出现,不但简化了数字运算,还可以使用乘除法;再者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在提高计算速度的同时,推动了西方社会对数据方法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
无论中国古代还是西方社会在思想教育中,对于数据研究的思想实践都是非常重视的。中国古代的先辈们对于数据研究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来系统地、全方位地诠释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观点,但是中国古代对于数据的应用研究遍布于各个朝代的治国理政方面。例如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商鞅曾经提出 “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要求治国者必须掌握国情的“十三数”,而 “十三数”是当时那个朝代能集中反映国情的基本数据。由此可见,在他的治国理论中非常重视基础数据的调查研究,从而将获取的实际数据用于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他的这一治国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方社会对数据的运用发展也是非常重视的,从最早的 “万物皆为数”的基本哲学思想提出,“有根据的数据”就越来越受到西方社会的重视。例如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通过观察、测量、统计、总结数据分别发现了三大定律、自由落体定律、牛顿运动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