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研究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价值观导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小的方面来看,它影响着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成长,而从长远来说,则关系着国家、社会的未来。因此,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实施效果,以保证能够在大学生成长中形成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构建更为完整、健康的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导向存在缺陷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价值观的导向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价值观导向的应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尚且存在单一、缺乏创新性等现象,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理解效果,无法从根本上发挥价值观导向的作用;其次,价值观导向通常情况下缺少明确的目标做参照,使得相关教育活动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内容,既缺少长效机制,同时也忽略了对环境的营造,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学生思想价值体系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1]。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方法

(一)围绕大学生成长确立价值观导向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导向最终面对的主体是大学生,所以要围绕大学生本身来确立可行且合理的价值观导向目标。首先,要能够融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内容。大学生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兴盛,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引导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相应为国家做出更好的贡献;其次,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出发,建立适宜的成长目标。作为独立的个体,大学生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在个人发展中要能够有方向地成长,追求与自己相匹配的梦想,同时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需要为社会发展贡献个人的力量。因而在价值观导向目标的设定上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运用一些模范实践、成功者的事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构建出与个人相符合的价值体系。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高校教育目标、学生本身出发,以此来确立详细的价值观导向目标。

(二)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健全价值观导向长效机制

价值观的构建并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完善的,所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特征出发,健全价值观导向长效机制[2]。那么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的精力,创造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时间。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关课程是承担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需要将理论指导进行深化,并结合实践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融入关于就业、个人成长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促使学生更全面地思考人生价值;其次,负责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要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出发,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优化价值观导向的方法,确保引导的手段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规范行为,践行科学的价值观理念。

(三)跟随时代环境变化营造积极的价值观导向环境

受信息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观认识上存在众多的诱惑以及不良思想的影响,特别在经济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上,往往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区。因此,高校需得从变化的社会环境出发,充分应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开展价值观导向教育工作,加强主旋律的宣传,并积极地传播社会以及大学生人群中存在的正能量事件,获得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重塑个人的经济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使其向正向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校要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认知造成错误的引导[3]。除此之外,还需要深入探究价值观导向的渠道,关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流平台,进而开拓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使大学生主动关注时事,形成爱国主义情怀,针对时代发展建立个人的认知,并主动发声,履行社会公民义务。

三、结语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首先在目标的设定上要充分认识到价值观导向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既要从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同时也要深入考虑学生长远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则需要积极地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导向环境,构建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大学生有力地向成才之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