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期望与社会赞许:双维度透视高校贫困生消费观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江苏科技大学 苏州理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人民网上,一篇观点文章:贫困生难道要永远一副“寒酸相”?引起了网民的热议。文章分别针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两类调查对象,设计两种问卷,分别研究:1.贫困生自我对日常饮食消费、衣服购买消费以及购买手机消费等消费项目的自我评价观;2.非贫困生对上述各类消费的他人(社会)评价观。文章借助问卷网进行调查,获得贫困生自身对相关消费的看法问卷308 份,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相关消费的看法问卷158 份。

一、假设检验及研究结论

假设检验:

虚无假设H0:假设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贫困生消费问题的看法上无差别;备择假设H1:假设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贫困生消费问题的看法上有差别。经过SPSS 分析发现:

(一)在“是否认为贫困生每月饮食消费应当低于非贫困生?”问题的看法上,非贫困生和贫困生有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59 和1.51,偏向于否,即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两类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不赞同“贫困生每个月的饮食消费应当低于非贫困生”这个观点,且非贫困生群体的均值高于贫困生,说明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加不赞同该观点,也显示出贫困生的自觉性。

(二)在“你每个月的饮食消费是多少?”方面,两类群体的看法有差异,平均值分别为3.70 和2.94,即非贫困生群体每月饮食消费接近于800-1000 元;而贫困生群体每月饮食消费接近600-800 元,说明现实生活中在每月饮食消费方面,贫困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

(三)在“你认为贫困生每个月的饮食消费上线是多少?”的看法上,两类群体看法有差异,平均值分别为3.53 和3.64,均认为贫困生每月的饮食消费上线在800-1000 元这个区间。而贫困生认为的上线略高于非贫困生,表现出在确定饮食消费时,给自己留有余地。

(四)在“你认为贫困生全身一套衣服价格的上线是多少?”的看法上,两类群体的看法有差异,平均值分别为2.04 和1.41,即非贫困生群体认为贫困生全身一套衣服价格上线接近600 元;而贫困生自我认为全身一套衣服价格上线接近300 元,显示出贫困生的自觉性。

(五)在“拿了贫困补助,你是否赞同应当做义工以示报答?”的看法上,两类群体的看法有差异,平均值分别为2.55 和1.52,分别偏向于 “一般”和“比较赞同”,可见贫困生群体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拿了贫困补助应当做义工以示报答,显示出贫困生的自觉性。

二、原因机制分析

的评价与期望,并会依照他人的期望来塑造其自我形象,进而影响其行为[1]。

自我期望理论,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会知觉他人对自己社会赞许性是指个体在自我评价时倾向于使自己的态度、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动机性倾向,其目的是为了得到认可、维护自尊[2]。在贫困生的内心深处,期望与非贫困生在各方面消费的一致性。而在现实中则展现出自觉性。分析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情况。家庭是高校学生的直接经济来源,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消费观,简而言之,家庭贫困的学生获得的经济来源较少,加上家庭勤俭节约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调查显示90%的贫困生家庭成员年平均收入在3 万元以下,其中49%的贫困生家庭成员年平均收入在1 万元以下;41%的贫困生家庭成员年平均收入在1~3 万元。只有少部分贫困生的家庭成员年平均收入高于3 万元。因此,学校在评定贫困生时家庭成员年平均收入3 万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定参考线。

(二)社会的期望。据了解,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覆盖往往只占了班级的少数比例。因此,贫困生资助名额自然成了稀缺资源。那么稀缺资源如何来分配?消费高的同学获得嘛?显然不是。消费高了会影响,下次贫困补助的获得。如果贫困生的日常消费,高于非贫困生,在民主评议时显然不占优势。由此说来,社会期望贫困生消费不能高。

(三)学校文化及学校规章制度。鉴于贫困资助名额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了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标准来对贫困生进行评价。平时消费高的同学,还是低的同学,更倾向于获得学校的资助呢?显然从校方来说也应当资助平时消费低的同学。

三、基于社会期望的关怀策略

贫困生在高校属于弱势群体。其生内心深处消费平等的呼唤和现实中在社会期望的各种因素规范下现实表现的尖锐矛盾,需要家庭、同学、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关心。

(一)家庭方面。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贫困生家长需要从小给贫困生灌输人穷志不短,努力可以改变人生的积极价值观,教育子女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的消费观。

(二)同伴陪伴方面。与贫困生关系紧密的同学,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都应当树立一种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杜绝功利主义交友心态。同学们,应当在生活和学习上互帮互助,不比吃穿消费,而比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良好氛围。

(三)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科学制定贫困生认定标准,规范完善贫困生评定程序,努力做到科学精准资助,创新资助方式方法,在给予贫困生物质帮扶的同时还需积极关注贫困生心理。除此之外,学校更重要的是倡导努力学习、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和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