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
广告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理论讲解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而完成理论部分的讲授后会让学生进入设计实践环节。这也是本门课程时间分配最多的阶段。因为只有通过设计实践才能真正学习和掌握广告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对于设计实践的学习,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引导方法。用得最多的方法是完成命题设计的练习。
经过总结,原来的教学方式下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问题一:课堂教学仍遵循传统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动手差,实践弱。传统教学固有思维影响,老师注重课堂讲授,但缺乏对学科特点针对性的思考。
问题二:教材老旧,课程内容有待更新。从教材内容来看,原教科书注重广告理论基础的讲解、案例老旧、缺乏更新。课程内容也过多拘泥于教材本身,缺乏对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手段的引入介绍。
问题三:课程考核评价手段单一,注重期末考试结果,忽略过程评价。
在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手段中,学生总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期末作品成绩”构成。而《广告设计》是由前期策划、广告定位、创意讨论、作品视觉化呈现这几部分共同构成的整体。忽略学生前期的工作成绩,只用最终期末的平面广告画面效果来打一个分数,是对学生个性和优点的抹杀和忽视。
问题四:教学脱离学科特点,学生专业视野狭窄、创新能力不强。
《广告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着重实践、与市场接轨紧密的特点。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授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深入市场,了解到第一线的一手资料。造成学生专业视野较狭窄、创新能力也欠佳的现实情况。对市场行情的敏锐把握,也是做好广告策划和创意的有利前提。
第一,更新授课内容,反转课堂,引入项目和竞赛,引入雨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增强了课堂的授课活力及效果。
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设计项目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记录在此教学手段改革及在相应的路径实践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专业表现,得出相应数据,进而比较其与保持原有教学模式班级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
引入雨课堂对学生课堂及课下表现进行数据统计,有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利于及时调整课程节奏及授课方式。
组织学生参加广告设计类的高水平竞赛,在与全国各大专院校同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用项目制教学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第二,修改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案,撰写实施大纲,更新教材。
以项目为契机,更新教材,同时围绕新的教材修改了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和调整了结构,加入了最新广告前沿发展趋势的介绍以及注重加强实际案例教学。
第三,加强和注重课程考核的过程性评价。
在本次教改中,团队将课程实验分数计入到平时成绩考核中,有效调动了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积极性,且实操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第四,围绕学科特点,发展自身教研教改执行能力,也以此为依托对拓展学生专业视野起到了良好效应。
研究团队收集突出案例,总结经验,形成科学的广告设计教学教改方法,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在理论方面形成支撑性成果。为今后此类课程提供教学改革的依据及思路。
项目制教学的引入和设计竞赛的引导,让学生有了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在评价机制更倾向于鼓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学生开始自己查漏补缺去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主动完成各项设计实践任务。
本教教改项目实施后,学生在各中专业竞赛中获奖。
(1)2016 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黄子轩获得银奖,2020 年3 月;
(2)指导80 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比赛,近两年共有18 人获得等级奖、佳作奖、优秀奖;
(3)指导学生王航获2019 年四川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4)大创项目国家级立项:指导学生徐熙获得2018 年大创项目创新训练国家级立项,“巴蜀图形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立项编号:201810636020。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几点实施经验的总结如下,可以为类似课程的教改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有效地组织学生,让他们形成小组,小组中培养骨干,根据专长不同合理分工,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价值和认同感。
第二,理顺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让学生的付出得到承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步入自主学习,相互督促的良性循环。
第三,引入商业项目进入课堂,需要根据学生总体水平选择项目的难易程度,理想状态是项目要求稍稍高过学生的能力上限,让学生在接近成功的过程中有更多成长空间,又不至于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参加专业比赛需要提前准备,了解比赛内容和规则,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制定参赛目标,目标可定为高中低三级,方便实施过程中对成功案例的记录和比较。比赛过后需要学生总结经验,形成书面报告,在与大家分享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为下次比赛做准备。在心理上会有强烈的暗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