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山东省莒南县焕章希望学校,山东 临沂 276600)

倾听是获取信息以及实现有效交际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内化和吸收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夯实学生的交际能力基础。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呈现出良好的倾听品质,并且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开展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远程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积极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倾听习惯的进一步养成。

一、营造倾听氛围

在进行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在教学氛围方面进行合理的优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首先,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来改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教师进行导入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听讲,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课程内容。

比如说,在针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导入的方式,为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具体的习俗。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认真的倾听,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习俗和内涵的领悟,促使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文化储备。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1]。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具体的教育目标,并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进行规范性设置。比如说,在针对《桂林山水》这一节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倾听。如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感受过当地的山水风景吗?想象一下桂林的山水是怎样的?”之后引导学生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联想和想象。

二、确定倾听目标

在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耐心的聆听教师所传递的课程内容,需要对具体的倾听目标进行明确。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从而让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规范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围绕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倾听目标[2]。

例如,在针对《陶罐和铁罐》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树立目标。引导学生在倾听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基础内涵,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对文章中描述的形象形成正确的认知,加深学生的情感领悟。之后,教师组织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通过对话交流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意识。

三、在合作中倾听

在组织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需要在授课方法方面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笼统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深入思考当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具体的学习任务进行深入的探索,然后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比如说,在针对《慈母情深》这节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中关于母亲描写的片段进行分析。在同伴分享学习观点和看法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的倾听。从中有效的获取学习信息,然后实现观点的进一步整合,保证学生的阅读理解更加深入全面。

四、强化倾听训练

在语文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实现倾听习惯这一目标的有效落实,教师需要注重训练活动的规范性设置。根据学生的倾听意识和行为习惯设置趣味性多元化的训练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倾听训练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进一步规范。比如说,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的辩论以及主题班会等活动[3]。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总结归纳阐述和分析,实现学生语文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建设。

结论:依前所述,在开展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规范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丰富全面的课程知识,需要重点加强学生倾听习惯的有效建设。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氛围营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以及强化训练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学生倾听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有效建设。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倾听,并获取更加丰富的课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