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隆丰镇小学,四川 成都 611939)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为学生们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于本学科内容的认识,但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对学生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过于的被动,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将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进而更好地领会精神要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更多的收获。
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要制定学习目标,否则只是盲目的进行学习,只能了解知识的表面含义,并不会去深度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本科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现在的人们都很现实,学生也如此,有些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认为学习知识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不是主要科目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很多学生也是保持着应付了事的态度来进行学习,根本不知道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为此,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现实中贴近生活的例子,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进而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增强对于本科目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认真学好每一节课堂知识,汲取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长期目标是,让自己具备初级的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学会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秉持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开展教学,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进而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互动交流,进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要深度挖掘生活中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将知识和生活进行贯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将知识消化、吸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分享自己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例如,在开展“同学相伴”一课时,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开展: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蒙住眼睛画脸谱。在黑板上画3 个大圆圈,作为脸的轮廓,选出3 组同学,每组5 名学生,分别蒙住眼睛画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2]。一个学生画的时候,其他组员进行提示,最后比较哪组画的最好。同学们画好之后,教师:这个多人画脸谱游戏好玩么?学生:好玩。教师:如果没有大家在一起,这个游戏还能玩起来么?学生:不能。教师:正是因为有同学们彼此的陪伴,学习和生活才会更加有趣味,你想想,如果只有你自己,生活还会快乐么?进而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明白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平等地合作与交流[3]。
教师在授课中,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很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降低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情景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我很诚实”一课时,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狼来了》这个小动画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孩子经常用狼来了欺骗别人,最后狼真来了却没人相信他,导致最后他被狼咬死了[3]。教师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们有什么体会呢?学生回答:不能说谎去欺骗别人,要做诚实的人。以此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再联系生活中的案例,如小红捡到了100 元钱,并没有选择上交,而是去买零食了,再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接着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诚实的本质之后,结合教材展开下一步的教学。
结论: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号召,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给学生创造出利于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讨论的环境和平台,让学生自由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