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普兰店区城子坦中心小学,辽宁 大连 116200)
在我从事的低段语文教学中,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掌握预习方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于是我每天利用一些时间,教一些课前预习的小方法。久而久之,大部分孩子可以掌握预习的方法。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有些孩子在最开始学习热情高涨,很愿意进行预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到最后的孩子真是少之又少。过后我去和他们谈话,有的孩子认为“预习根本没用,因为预习了老师第二天还是会讲一遍”;还有的觉得预习太麻烦,预习会耽误玩的时间,所以慢慢的就放弃了预习。经过反思,我发现不能坚持预习的孩子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只有让孩子们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促使他们爱上预习、找到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并坚持下来,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就好比学步车,想要学好语文,应先学会预习,如果孩子会预习了,那么就说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已有经验去对一个新的事物进行预先的了解,当他遇到不懂得地方时,他能够主动思考,或者求助工具书。当孩子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时,他会有主动读课文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的驱使,孩子能够更加认真地去研读课文。当然,光读读课文时不能做到充分预习的。预习课文我们要做到多读、多想以及多动笔。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以在课文的重点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这都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读不准或者不认识的字,这时候我们可以查字典然后给字标上正确的读音,这样一来,孩子对这这个字的读音就会有很深刻的印象。当遇到含义深的句子时,可以用荧光笔画上。重点的字词也可以加以圈画。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圈出来并打上问号等。等孩子在课文上留下这些记号,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再格外加用心听讲。这就为孩子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打好了孩子课上注意力的定向基础。当一个孩子能带着他自己的问题上课时,他的求知欲望就会更强,同时也能变被动为主动。孩子就能慢慢的学会预习。
《百度汉语》中对预习的解释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一般来说,初中以上的孩子能对课进行很好的预习,这是因为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他已经学会了怎样预习。同时也说明孩子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学科知识,更是他获得课外知识的好机会。实际上就是孩子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挖掘和探索的过程。如果孩子不去主动实践和探索,那他永远也不能提高自学能力。反之,他一直主动对未知的领域进行发掘,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他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应该是边读书边思考,在预习时他们将会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自然就会对书中的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好奇心就会带着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时教师或家长能够适当对孩子加以点拨和启发,他们就能够将精力将投入到课外读物和百科全书类的读物中去。这样一来,孩子学会预习的同时也增加了阅读量。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预习的习惯,那么他就会根据老师的教学规律。提前了解老师下一节课上课时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如果孩子课前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预习,然后逐渐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孩子可可以圈画出来并且做上记号,然后通过查字典,查资料,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第二天老师讲课的时候,进行侧重的听课,就会收获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如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好的预习笔记,要及时提出表扬,并在大家面前展示方便一起进步。另外还可以提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并且给孩子留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回家查阅资料等。
既然我们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教师就应该让孩子们明确预习的具体要求。可以明确提出,在初读课文后,第一步要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来。第二步把课文中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圈画出来认会。第三步要把不懂的字词圈出来,然后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解决。第四步应知道本课要掌握哪些词句,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带着课后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理解。
孩子明确了具体的预习要求,还应掌握好的预习方法。例如查字典后出现很多意思怎样去判断,读课文时什么时候出声读,什么时候默读。怎样圈点勾画有疑问的地方,又怎样给课文做批注。我认为一篇课文学生理解的是否透彻,能否把握文章的中心主题,第一节的预习课很重要,所以我今后会更加注重预习课的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总之,预习在我们的学习中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大。对于孩子们来说,预习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优秀的学习习惯。
如果孩子能够做到独立、认真且有质量的预习,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加强孩子们预习习惯的养成,从多种角度调动他们对预习的热情。当然,这种能力的养成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虽然道阻且长,但是我愿意带领着孩子们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