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中学校,四川 南充 637600)
地理同时涉及自然和人文,在教学中将自然社会与环保结合起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问题已然与人类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自身对环保教育的重视程度,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将环保意识切实贯彻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理学科在渗透环保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显得十分自然且合理,既不会与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大的冲突,还能起到丰富课堂形式的作用。但是,由于未能充分发掘教材以及不重视的原因,导致初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情况显示出明显的不足,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就事论事,而不注重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的环保需求结合起来,无法做到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作为环保教育的材料,这也使得地理教学成为空中楼阁,以应付考试为主,而忽略了学生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培育,这成为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一大不足。
师生环保意识的缺乏,同样是初中地理课堂缺乏环保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师方面,首先是个人因素,一些教师缺乏对现实各类问题的关注,自身没有树立起环保意识,自然也就无法引导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由于课时较紧,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都集中在考试范围上,而与考试内容没有较大关系的环保教育,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在学生方面,初中学生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在教师未能进行环保教育的情况下,学生也很少会将环保教育放在心上,缺少培养环保意识的环境,使得学生方面同样缺乏环保意识。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可以更快的促进某一项意识的培养,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样不例外。但是在学校中,却很少会有关于此类环保行为的奖励,一些学生即使受周围环境影响产生了一些环保意识,但是在学校环境下,他的环保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奖励,这便打击了他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的积极性,也就难以强化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
教学不能脱离教材,在进行环保教育时最好也是以教材为载体,才能使环保教育更好地融入初中地理课堂中,最佳手段便是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在课堂上无形地渗透,比如粤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与海洋》,便是一个很好的可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生命诞生于海洋之中,海洋同样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现如今人类的活动却对海洋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污染,许多海洋生物的体内都能发现塑料袋的残留,严重影响了海洋安全。通过上述内容的讲述,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环境保护是人类的共同职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进而推动他们环保意识的增长。
在学校层面,重视环保教育的作用,将其融入学科建设中,通过加强对地理课堂中环保教育的考核监督,来强化初中地理课堂中的环保元素,通过在学校层面完善制度,来解决教师对环保教育不够重视的问题,增强教师进行环保教育的动力,为了增加教师的环保意识,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环保活动,发动地理教师参加并将此作为工作考评的依据之一,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进行环保教育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工作,从而推动环保意识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渗透。
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不应仅仅存在于思想层面,更应落实到实践层面,对初中地理教师而言,在课堂之外,还应该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环保活动,将理念付诸实践。比如在学校内部,由学校设置相关的环保周或者环保月,同时进行征文活动、主题黑板报和主题班会,使学生处于良好的环保氛围的包围之下,通过种种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提升环保意识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并且这类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还可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更大范围内的环保活动,让他们意识到环保是全人类都需要共同努力的事业,从而将环保教育落到实处。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起环境道德理念,并且将这一意识带进日常生活中。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而言,渗透这一理念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增加了课程的内涵,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环保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渗透,促进了学生、教师和课堂质量的三方面发展,其积极作用是十分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