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焕章希望学校,山东 临沂 276600)
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一门抽象性较强,并且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的学科。为了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枯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合理的搜集相关的数学文化,然后进行导入和直观的呈现。让学生在掌握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够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更加规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层次。
数学学科因为发展历史比较悠久,所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1]。一些趣味的数学故事以及相关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开展数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故事的有效搜集。然后全面发掘相关的数学历史,就数学家的具体研究历程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故事和历史的了解,来积极的参与到基础知识的探索当中。也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和分析具体知识内涵,奠定一定的文化储备基础。
比如说,在针对“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先通过网络以及其他书籍等平台搜集相关的数学文化。将欧拉的故事以及我国古代关于分数方面的研究进行展示,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互动。分析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根据学生的互动讨论结果适当的引出分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进度更加规范。
在小学阶段,一些数学知识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同时所蕴含的美学特征也十分显著,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广泛性的应用。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搜集相关的文化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的构建。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美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比如说,在针对“轴对称图形”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搜集这一图形在传统扎染、剪纸工艺中的具体应用。然后通过情景的构建为学生展示具体的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传统工艺中所蕴含的轴对称图形特点。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与认识。也能够让学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实现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有效建设。
在组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数学实验的角度,对具体的教学素材进行发掘。然后组织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分组探究和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文化。
比如说,教师在针对“圆柱和圆锥”这一内容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趣味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白纸、剪刀等器材进行模型的制作[2]。然后通过图形展开等多种方式,观察两个图形在表面积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和联系。在整个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精神形成准确的认知,并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索习惯。
作为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文化渗透为目标,搜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素材和学习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说,在针对“长度单位”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就我国古代在长度单位方面的相关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发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并鼓励学生利用相关的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参数的有效测量,然后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进行单位之间的有效转化,全面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数学文化[3]。进行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整理,从而保证学生所构建的文化知识体系更加全面。也能够让学生在丰富文化储备的支撑下,更加深入的参与到数学学科的探索当中。引导学生围绕自身所掌握的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学习成果和经验储备的进一步分享。
结论:依前所述,在开展数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观念,也能够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端正、严谨的态度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