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百度百科)。“就女性而言,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女性能力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际遇; 另一方面,相对于男性而言,现实生活中女性的能力发展却又深深陷入困境(杨凤)”。女权主义的文章,几乎所有的英语教材,都要收入一篇至数篇有关女权的文章,布里吉德·布若非的文章《妇女》收入了杨立民教授为总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阅读4,本文对其篇章的难点进行解读。
Women 全篇文章逻辑性极强,并且按照因果顺序,以及反驳式论述结构组织写作。若读者稍一溜号,就很难把握篇章的思路,所有,有助于读者很好的理解全文,梳理篇章的结构极其重要。篇章的体裁为论说文,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即,女性的权益获得并未取得多少进步。奋斗了40 年得到的不过是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但结果其实是这样的法律使得女性的地位只有更糟---人们质疑杰出女性并未大量涌现,是其天性使然,或女性自己的选择。第5段是作者反驳第4 段人们的质疑,女人的天性如何,或女人自己的选择,这些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断,并无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律敢于规定男女平等的真正的原因,是男性有别的、更有效的手段来制约女性。讨论女性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离不开讨论男性,篇章的第9 段只第11 段,作者指出,男性在强迫女性囿于家中的同时,也是逼迫了全体男性必须出外打拼,这对很多男性来说,也是不公平的。第12 段接回第8 段,继续说明,社会用一种社会气氛来约束女性,作者指明身为女性的尴尬处境:平庸了,人们说,女人天性不行;优秀了,人们又说她长错了脑子,是长了个“男人的脑子(she will be said to have “a mind like a man’s)”。人们欺骗女性的手段有2 种,一种是威胁恐吓,另一种是捧杀,但是,那些都是欺骗女性的。在第18 段,作者明确指出,文化的贡献,不能说是哪一个性别的人做出了贡献,而是人类都做出了贡献,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性并不能抹杀他们人性的共性。第19 段,作者又提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严肃”领域,男性遭遇女性医生法官等,男性会感觉倍受屈辱,其根源在于,女性出现于严肃领域太少。第20 段,作者指出社会上流传一些错误的想法,使得女性自己都认可一些错误的说法。第21 段和第22 段,是针对人们认为不安于室的女人是不正常的这一说法进行驳斥,作者大胆指出,“不正常”就对了,“不正常”的人类活动,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23 段结尾更是指出,人类有选择权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其中的第5 段,第12 段,第17 段,第20 至第22 段,是读者们比较难以抓住主题的结构难点。
篇章中有两个比喻运用,一为鸟笼与铁条的比喻,社会的各种约束,对女人来说,仿佛是居身鸟笼,不得动弹。女权运动奋斗的结果是铁条不见了,“There is no bars.”其实指的是,约束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法律被废止了;而女性依然待在原地不动,寓意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由度没有实质性改变。
二为现代动物园的比喻,“Modern society,like the modern zoo,…”这一比喻,寓意为,对女性的围堵,是无形的,对女性的约束,表现为两种形式:威胁恐吓与捧杀“the hot or cold air”,“For society is cunning enough not to place its whole reliance on threatening women with blasts of icy air.It also flatters them with a zone of hot air.”统称为,社会氛围,“the zone of fierce social pressure”。
精神分析,“它的问题在于从一开始在医学诊疗上,它就采用了一种正常标准而非理性标准”(杨立民)。作者有此说法,是因为,精神分析,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女性的心理压抑问题,而只不过是尽量安慰女性回归所谓的“正常生活”,即女性应当接受厨房等家务活,而非随便提出质疑——女性是否就应该做家务活等问题。
综上所述,解决这3项篇章难点后,可以较好地帮忙读者解读布里吉德·布若非的文章“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