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志臻中学,河北 衡水 053000)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往往注重知识的讲解,然而传统的化学课程也存在很多弊端,学生们很少积极主动思考,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很少提问或者说很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缺少个性化发展。新课程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修改,从学生的思想出发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本身积极主动发去学习,增加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景创设这一教学方法刚提出,就被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去。这问题情景创设过程中,其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情景,第二部分是问题,第三部分是探索。这三个部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一层一层的递进,通过老师的引人,使得学生在这三个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相应的问题,对其进行解决,从而获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体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问题情境而言,主要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使得学生陷入思考,学生在这个主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行相应的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引入情景之后,就可以进行问题的提出,在这个情景上老师对这部分问题进行提出,以给同学们去解决。
每位老师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从化学实际生活出发,由此来设计相关问题,将生活融入问题,将问题加诸于实践。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事物来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这样就把化学知识的理论性给弱化了,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息,学生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着手点。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溶液的性质”一课时,可以对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进行提问。如教师询问学生:“如果在冬天,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将清水效置在室外,水是否会结冰?”此时大部分学生回答水会结冰。教师继续提问: “是否所有液体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中都会结冰?”学生可能会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水会结冰,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会。之后教师提问认为所有液体都会结冰的学生:“如果所有液体都会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中结冰,那么为什么酱油与食醋却不会结冰呢?”教师利用生活现象提问学生,可以使学生对溶液性质进行思考,拉近了化学学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更为感兴趣,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学习,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当中。
从学生本身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制定问题,且问题要紧扣核心。此外,每节课还必须制定教学任务与计划,在于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中来。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需要把握住一个核心,即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突出核心,问题的设置要层层递进而不是没有层次性。最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是环环相扣,由简单到困难的,教师要在开课之前就提前设计好教案,不浪费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时间。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引导的环节给学生看了几个多媒体视频,学生看到多媒体视频中有几个化学现象:苹果被削了皮后,过一会儿,果肉会变成红色;一根铁钉长久放在潮湿的环境中生了锈;工人在开展实验的时候正给铁物品外喷涂防锈漆...在播放完简短的视频以后,教师在屏幕上投放这样几个问题:视频中的化学现象对应的是教材中的哪一章节的知识点?该现象用什么化学机理可以解释?视频中的内容包含了哪些化学公式?学生经过分析对比,便可以发现视频中的左右化学现象都是在表达同一种化学反应问题,即铁元素发生氧化反应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现象;其次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出来化学公式的组成,最后才是对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和阐释。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被简单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同时又不至于十分单调,学生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也提升了化学学习能力。
从化学的根本出发,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一过氧化钠》内容时的演示实验:向包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团上滴水跟吹入二氧化碳气体,均有燃烧现象出现。操作容易却现象明显,且出乎学生意料,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情境。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也达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新课改无疑是化学课程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创新教学方式,还结合问题情境,立足于化学跟学生本身,以把化学知识渗透到问题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探索问题的内驱力,增强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