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火炬镇中心小学,四川 通江 636712)

微课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式教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征,知道学生更好地解读一些困难或重要的知识,微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制作和播放与目前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一般是来源于课堂实例的剪辑。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汉语知识储备,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借助微课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时间长度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内,在微视频之中包括了诸多媒体素材。例如,微课将图像、音频、文字、视频等相关元素进行整合,可以以一种直观性的方式将课本教材生动的展示出来,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可视性。微课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教学,吸引学生的目光与注意力,进而增加课堂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针对课文中称象的方法。由于一些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难以想明白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故此教师便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将此过程放映给学生观看,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发散性思维,在了解称象的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曹冲的智慧。

二、利用微课拓展知识范围

由于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种类较多,形式存在多元化的特征,缺少阅历的小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进而使课文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而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也难以将知识讲解的十分透彻。微课教学形式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这一难题,不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不断拓宽。例如,在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它主要描述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当教师开始讲解时,为了加强小学生的理解,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庐山瀑布的景象展现给学生,并加以介绍,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祖国的秀丽风景,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借助微课突破语文教学时空束缚

微课教学不再受制于时空与空间限制,学生能够借助于微课随时随地进行语文科目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回家做完作业以后,可以上网将教师传送的微课打开,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课文进行学习,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增强知识的内化作用。例如,在部编版教学中,学习到《田园四季歌》进行识字教学时,如果学生对于某个生字掌握情况不理想,则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时间通过简短的微视频进行反复学习,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再例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看图说话的技能,即能够对图片进行识别并运用文字描述出来,这一内容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如果一些学生基础较差,则难以掌握这一技能。故此,教师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录制好的这方面知识的微课视频上传到微信平台、QQ 分享群等,这种相对轻松地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相关知识点。

四、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微课的应用

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地了解到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制作图像、动画以及视频等形式的微课,将其于课堂教学中的分析环节、探究环节以及讨论环节播放,引导学生能够在教师详细的讲解过程中深入地进行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突破在学习当中的难点。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活动当中,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使用了做比较、举例子以及打比方等各种说明手法,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课文当中做比较、举例子等各种说明手法。教师了解到教学的重点之后,在课前制作相应的微课,微课当中加入“爬山虎”的各种图片以及视频,搭配音乐,配上文字,随后为学生详细地进行讲解。这样教师能够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将知识重点以及难点提炼出来,便于学生高效学习,突破学习的难点,提升教学的效率。

五、课后拓展中微课的运用

教师在课后扩展阶段运用微课,学生不但能够巩固课堂学习成果,还能够扩展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结合语文教学活动大纲,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教学中要拓展的方向梳理出来,从而制作有针对性的巩固拓展微课,以供学生能够在课后使用。例如:在《普罗米修斯》一课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在课后拓展的环节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这些书籍在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都与课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学生在扩展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切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情感,还能够拓宽阅读面。

结语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学校、教学部门和教师本身要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引起高度重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和运用微课,充分发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进而提高学习成效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