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市第十一中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宁 835000)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对生物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希望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在生物实验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索,在实验的不断探索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培养学习学习生物的热情、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水平、教师对实验设计进行引导等方法。下面是对几种方法的具体介绍。
生物学家认为,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学生最具有学习兴趣的地方,因此要想通过改变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热情并提高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欲望,从而在兴趣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培养。
在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放于生物教学实验中,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被吸引到教学实验的教学课堂当中,进而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以《人体的呼吸》这一章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课上学习的内容,人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人的呼吸系统在呼吸时经历了哪些变化,然后教师再引出这节实验课教授的重点,对人的呼吸系统进行探究,使得学生清楚明白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内容,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而进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型实验,使得实验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在实验中进行知识的验证。最常见的进行探究型实验是通过老师设置疑问,准备材料,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寻找老师所设的疑问,并进行疑问的解答,老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探究型实验中,提高实操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并能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在思考中使创新性思维得以发展。
在初中生物的试验教学中,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例,馒头在口中进行咀嚼时,会因为不同时间段分解的消化产物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成分,从而也会使碘液颜色放生不同的变化,那么馒头不同的咀嚼时间段,会产生哪些产物,会使碘液颜色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颜色变化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中自己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记录自己实验探究的结果,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讲解自己认为发生变化的原因,产生了哪些产物,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这样的探究型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进行探究和思考,在探究和思考中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以发展。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判断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对于实验设计时会不知从何下手,对一些知识点也不知该如何应用,从而很容易走进实验设计的误区,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对实验设计的兴趣,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学生走进实验设计的误区,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掌握更好的设计方法,并能在实验实验设计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使得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的设计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自然界环境的模拟,并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在光合作用时产生了哪些有机物,在实验结束后得出结论。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思考采用哪种外物可以更好地模拟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从而得到实验结果,在这一引导中激发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生物实验过程中,生物现象的丰富性会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从而增加对生物的学习热情,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基本方法,可以在探究型实验中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得以发展,形成独立动手、探究、思考的习惯,从而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下提高对生物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