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徐闻县五里中学,广东 湛江 524199)

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多么出众,无论怎样锐意创新,他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只有集体的力量,团队的精神才是克服困难的法宝,也只有团队的创新和发展才是无穷的。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众星拱月般的家庭教育导致许多孩子形成了个人英雄主义,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处处事事优先考虑自己,缺乏与他人团结合作的主动性,忽视他人的存在价值,面对如此让人心焦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在集体归属感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所谓集体归属感,是指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渴望将自己归属到某个集体中去,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集体归属感能让每个成员在集体中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寻找到情感支柱,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没有哪个人愿意在一个看不到希望、没有任何潜力的集体之中学习生活的,正如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格尔茨·马尔克斯说过:“我绝对不会加入成员水平和我差不多的俱乐部。”学生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有了集体归属感,做事情就多了一份认真、多了一份努力,继而就多了一份担当、多了一份奉献精神。如此良性循环,教育就将会渐入佳境。

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梦想”。我跟同学们说:“无论你来自哪里,过去怎么样,现在你们属于同一个班级,拥有同一个梦想,你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之后,我让每个同学在自我介绍时谈谈“我心目中的班集体”,“我能为班集体作点什么”,对他们发言中的正面观点着力肯定并加以“渲染”。就这样,我及时地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了“集体归属感”的种子。在后来的冬季校运会上,同学们冒着严寒一起写标语,做小旗,为本班运动员呐喊助威,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头发吹乱了,嗓子喊哑了,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加深了,集体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尤其有一名同学在跑步比赛中不小心崴了脚,整个脚面都肿了起来,但他硬是一声不吭,忍痛坚持跑完了400 米。当别的同学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一切的坚持都是为了班集体的荣誉,这种坚持也使我的意志更加坚强。”

二、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班集体,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给人智慧和力量,给人温暖和信心,能制约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推动着每个成员的进步。但班级要培养团队精神,就必须树立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家的目光集中在一点上,即所谓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每个学生融入班级这个团队中。不过团结协作不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深入了解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然后在极大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尽所能,为集体争光,否则,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

新学期刚开始的两个星期,班内学生上课讲悄悄话,搞小动作,下课你追我赶,疯跑疯打,作业不按时上交,清洁区、教室的卫生一塌糊涂,毫无集体荣誉感可言。更有一位男同学,一到星期四下午就准时回家。查找原因,大都是没有学习目标。针对此情况,我找同学谈心,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以此为起点,确定目标,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例如:在纪律上,我制定了“三个一样”的目标: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别的任课老师上课都一个样,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上课、自习一个样。在学习上,我提出了“三先三后"的目标:先预习后听课,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由于目标明确,班级纪律焕然一新,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互帮互助,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忱与活力,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增强,集体生活充满了生机。

三、在给予期待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被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里包含着这么一个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当老师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将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曾经班里有一个名叫小君的女同学,她性格活泼开朗,聪明伶俐,但在学习上不肯真正投入,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缺乏抗挫折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她写了一段评语:“还记得第四届体育美食节吗?你在表演健美操时不小心把膝盖磕破了,但还是坚持到最后,可见你是一个很坚强、有毅力的女孩,如果你把这股劲头用在学习上,老师相信,你一定也会取得很优异的成绩。”她看到我对她的表现如此肯定,给予她如此大的期待,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在学习中自信心增强了,加上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其他同学的热心帮助,她的学习成绩得以逐步提高。

但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期待不能简单粗暴,比如:“老师的良苦用心,你怎么就不能体会呢?”“这么久了,你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你老是不声不响的,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啊?”“你这样做,对得起你的父母吗?”诸如此类的话,非但不能让学生进步,只能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待优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其实,学生是看得懂老师眼中的期待的。只要我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心灵,期待就会成为现实。

通过给予期待这种方式,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正公平的,是真正关心的。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班级凝聚力就会得到增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这其中班主任虽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更需要学生、老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从而形成培养合力。不过,我有理由相信,只要多方努力,多方指引,正处于多变期的中学生一定能充分实现个人的理想,绽放出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