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波,李兴华,刘化文,郝利民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MayoⅡ型尺骨鹰嘴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占上肢骨折的10%[1]。骨折断端因其周围肌肉及韧带组织的牵拉,可导致移位发生[2],若不及时手术治疗,极易造成肘关节骨性关节炎、肘关节僵硬等灾难性并发症[3]。因此,良好的复位及稳固的内固定是其治疗的必然要求。目前治疗MayoⅡ型尺骨鹰嘴骨折常用的方法包括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及解剖型钢板两种。虽然以上两种均可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性,且对愈后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仍无法完全避免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本课题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及解剖型钢板治疗的35例MayoⅡ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本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4~52 岁,平均(42±5.38)岁。均为 MayoⅡ型骨折,其中MayoⅡA型20例,MayoⅡB型15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摔伤11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6例,且均为闭合性骨折,不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17例,采用解剖型钢板固定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组:将2枚克氏针自尺骨鹰嘴尖端相互平行钻入,且使其与尺骨干平行,自尺骨骨干皮质穿出后稍向外退出,使克氏针针尖恰好没入骨干皮质。另在距尺骨冠状突远端4.0 cm背侧皮质上钻骨孔,穿入预先在一侧拧结的直径1.0 mm钢丝,经肱三头肌止点深面穿过,形成“8”字张力带,双侧钢丝结同时拧紧固定,弯曲克氏针尾端并将尾端打入尺骨鹰嘴内。
解剖型钢板固定组:按尺骨后正中入路切开皮肤,显露骨折断端,清除骨折内血肿,骨折端解剖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术中透视见骨折断端复位良好后将钢板放置于尺骨背侧。于尺骨近端平行骨干打入2枚松质骨螺钉,再在骨折线远端依次垂直于骨干打入3~5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再次透视检查螺钉长度及骨折复位情况。术后留置引流管,石膏固定3 d后连同引流管一起去除。
术后定期随访及X线检查以评估骨折愈合所用时间,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且与健侧活动度对比。功能恢复为优者:肘关节伸屈、旋转功能正常无疼痛,与健侧相比活动度减少5°以内。良:肘关节伸屈、旋转功能正常无疼痛,与健侧相比活动度减少20°以内。可:肘关节伸屈、旋转功能正常无疼痛,与健侧相比活动度减少45°以内。差:肘关节疼痛且伸屈活动及前臂旋转功能小于45°。
本组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本研究中所得计量资料首先采用Shapior-Wilk法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特性。肘关节骨折恢复时间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肘关节恢复优良率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75个月。克氏针张力带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6~18周,平均(16.8±0.83)周,解剖型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同样为16~18周,平均(16.9±0.75)周,两组愈合时间t检验结果P>0.05(P=0.64)。随访期间,两组无皮肤破溃、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其中克氏针张力带组2例MayoⅡB型骨折,在末次随访时发生克氏针弯折端自尺骨鹰嘴远端皮质穿出,皮下可扪及克氏针弯折部,但X线检查示骨折处已愈合,遂手术去除内固定物。根据Broberg-Morrey功能评价标准评价克氏针张力带组与解剖型钢板组患肢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28),但对于MayoⅡB型骨折,解剖型钢板组患肢功能恢复评价明显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P<0.05,P=0.03)。
对于尺骨鹰嘴MayoⅡ型骨折,骨折近端由于肱三头肌肌腱牵拉而向近端移位,只能通过手术固定使其愈合。克氏针张力带与解剖型钢板均为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但两者在固定原理方面存在差异。1883年Lister等[4]最先将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式用于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直至今日,此种治疗方式仍被视为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标准手术方式[5]。经此种方式固定后克氏针与钢丝构成三角稳定结构,克服骨折断端的张力、剪力和旋转力,并且,由于其固定于骨折张力侧,在术后肘关节屈伸运动时可将断端张力转化为压应力,促进骨折的愈合。而解剖型钢板无此种动态加压作用,固定后主要依靠钢板本身的抗张力作用。骨折近端用一枚长螺钉进行轴向加压固定,抵抗其旋转、剪切、牵拉力。既往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表明,解剖型钢板所提供的生物力学强度远高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式,且术后不会影响骨折的原有生物力学。
作者认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一直能沿用至今,且目前仍作为尺骨鹰嘴骨折固定的首选方式之一,是因其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对术区无需过多显露及组织剥离,无需特殊器械,对患者是性价比最高的手术方式。但其缺点近年来文献中逐渐报道,首先,此种术式对骨折类型要求较为严格,对于MayoⅡB型患者,由于骨折较为粉碎,因此尺骨背侧缺乏足够的皮质骨支撑,单纯依靠克氏针及钢丝固定不足以满足坚强内固定的需要及要求,术后行功能康复训练时克氏针拔出及内固定失效风险大大增加[6]。本组中,2例患者术后末次随访便出现克氏针穿出。其次,针尾的刺激可引起疼痛,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造成肘关节僵硬。最后钢丝的强度相对钢板较弱,易在功能康复屈伸训练时造成钢丝松动、断裂,影响骨折愈合进程。鹰嘴解剖型钢板的推广应用较克氏针张力带技术稍晚,但其为骨折断端提供的稳定性是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所无法比拟的。鹰嘴解剖型钢板主要依靠自生材料强度来对抗张力侧的骨块分离趋势,对骨折断端的加压作用也仅依靠近端轴向螺钉,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易造成螺钉松动,致使内固定失效。并且,解剖型钢板体积较克氏针张力带大,术中置入内固定需对软组织进行较为广泛的剥离,可能破坏骨折局部血运,影响骨折愈合。对于粉碎性骨折,由于其孔道较为固定,无法对粉碎骨块进行全面固定,进而影响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米博斌等[7]对尺骨鹰嘴解剖型钢板进行研究发现,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钢板和螺钉缺少足够的支撑物,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其骨质负载的能力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应用。
克氏针张力带与解剖型钢板用于治疗MayoⅡA型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即两种内固定均可达到良好效果;而对于MayoⅡB型骨折采用哪种内固定方式目前的争议较大。2005年,张杰等[8]对36例分别行克氏针张力带与解剖型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于荣华等[9]同样经研究发现两者对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均起到良好效果,且无显著性差异。但张博等[10]研究发现,尺骨鹰嘴骨折在术后功能恢复及疼痛消失时间方面,使用解剖型钢板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中,克氏针张力带组2例MayoⅡB型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克氏针脱出情况,虽最后骨折愈合,但恢复过程中有肘关节疼痛主诉。
综上所述,对于MayoⅡA型骨折患者,因解剖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对骨折愈合影响无明显差异,因此,此类患者可根据其经济情况选择内固定方式,而对于MayoⅡB型患者,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对骨折愈合影响同样无显著差异,但为防止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生克氏针穿出影响骨折愈合进程,建议将解剖型钢板作为首选固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