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绵,谢广中,梅林军,杨业辉,刘淦良
(东莞市厚街医院 手足显微外科,广东 东莞 523945)
跖跗关节(Lisfranc)损伤是跖跗关节受到外力冲击后造成的骨折脱位,多因踢球、摔倒、车祸等损伤所致,若治疗不当,可导致关节畸形、骨髓炎、创伤性扁平足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1-2]。近年来,Lisfranc损伤发病率逐渐上升,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Lisfranc损伤的关键。通过尽早解剖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端愈合、恢复关节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既往传统治疗Lisfranc损伤的方法主要采用普通螺钉固定的方式,但此方法缺乏内固定的稳定性,易造成骨折端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现象。Herbert螺钉与传统螺钉作用原理不同,Herbert螺钉采用双头螺纹、空芯设计,由导向针引导拧入,具有操作方便、置入准确等特点,并对骨折端起到加压作用,从而达到坚强固定的效果;而克氏针因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对关节损伤小等优点,应用较广泛,但其无法对骨折端进行加压,易发生松动,导致复位丢失[3-4]。本研究依据Lisfranc损伤具体表现,使用Herbert螺钉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5月-2019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58例Lisfranc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 23~52岁,平均(36.92±3.8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扭伤6例,高空坠落伤7例;根据Myserson分型:A型5例,B1型3例,B2型16例,C1型2例,C2型3例。对照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 22~55岁,平均(37.05±3.1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5例,扭伤8例,高空坠落伤6例;根据Myserson分型:A型5例,B1型3例,B2型14例,C1型4例,C2型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明确为Lisfranc损伤;可合并跖骨骨折或跗骨骨折;足部软组织无缺损,足部主要动脉无损伤;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存在其他部位损伤影响足部功能评估;因脑血栓等原因造成肢体功能障碍;依从性差,无法耐受治疗。
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检查,拍患足正斜位片、重力位片,同时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依据病情行MRI检查明确软组织损伤情况。观察组行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患肢缚止血带。平卧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做约5.0 cm纵行切口,充分暴露跖跗关节,将长伸肌牵开,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足背神经及血管,随后清除第2跖骨内侧缘间隙内碎骨片及软组织,在直视下对跖跗关节进行复位,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床边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跖跗关节复位良好。选用浙江广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3.5 mm Herbert螺钉纵向固定第1跖跗关节,另用1枚Herbert螺钉经内侧楔骨拧入第2跖骨基底,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对第3、4、5跖跗关节行闭式复位内固定。最后对伤口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切口,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对照组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与3、4跖骨间做5.0 cm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随后清理骨折碎屑及相关软组织。内侧柱复位:牵引患足趾,复位已脱位的跖骨,使用2.0 mm克氏针从第1跖骨基底部纵向内侧楔骨固定,另用1枚克氏针从内侧楔骨斜向第2跖骨基底部固定。外侧柱复位:待牵引复位后经皮使用1.5 mm克氏针将第4、5跖骨近端贯穿固定于外侧楔骨及骰骨处。最后,冲洗伤口,缝合并加压包扎,石膏托固定。预防性抗生素治疗24 h,4周后拆除石膏,指导患肢踝关节进行屈伸功能训练,8~10周根据X线片检查结果拔除克氏针。
⑴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及失血量;⑵优良率: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分别从足踝活动能力、步行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满分100分,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可,0~49分为差;⑶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手术前后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满分10分,疼痛感越强,总评分越高;⑷并发症:切口感染、皮肤坏死。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观察组 29 42.16±10.58 85.42±10.33对照组 29 56.11± 9.47 100.59±10.37 t值 5.291 5.581 P值 0.000 0.000
观察组Lisfranc损伤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两组术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2 两组Lisfranc损伤恢复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术前 术后 t值 P值观察组 29 7.68±1.34 1.71±0.53 22.310 0.000对照组 29 7.59±1.02 3.86±0.49 17.751 0.000 t值 0.288 16.041 P值 0.775 0.000
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45%(1/29);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皮肤坏死,3例内固定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20.69%(6/2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9,P=0.107)。
典型病例:患者1男,56岁。入院诊断:左足Lisfranc损伤,左足多发跖骨骨折。给予左足骨折及跖跗关节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骨折端疼痛感较术前好转,但存在轻度疼痛,足踝活动能力好转,需在家人搀扶下行走(图1-4)。
图1,2 术前正侧位X线片
图3,4 术后正斜位X线片
患者2男,18岁。入院诊断:右足Lisfranc损伤,右足第2、3、4、5跖骨骨折。给予右足跖跗关节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右足跖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骨折端疼痛感明显减轻,不影响正常走路,足踝活动能力恢复正常,无术后并发症(图5-8)。
图5,6 术前正斜位X线片
图7,8 术后正斜位X线片
狭义Lisfranc是指第1、2跖跗关节及内侧、中间楔骨间关节,广义则指第1-5跖骨的基底部,内侧、中间及外侧楔骨及骰骨之间的关节,加之连接各骨性结构间的韧带。临床根据Lisfranc损伤原因将其分为低能量损伤及高能量损伤两种,其中低能量损伤主要为扭伤,而高能量损伤主要为高处跌落、车祸碾轧等,以多发伤的形式呈现。由于Lisfranc解剖结构复杂、骨体短、关节多,导致Lisfranc损伤误诊率较高,极易延误病情而导致骨折畸形愈合等,影响预后效果[5]。
Lisfranc损伤应早诊断、早治疗、早锻炼,是促进骨折端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关键。克氏针内固定与Herbert螺钉内固定是治疗Lisfranc损伤的常用术式,但两者应用效果不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优良率高、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相比,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效果更佳,疗效确切,稳定性更高,利于骨折端愈合、关节稳定。分析其原因可知克氏针内固定虽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但因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易引发切口感染,且克氏针抗旋转能力及稳定性较差,易出现断针现象,增加二次手术的风险,影响骨折端愈合效果[6]。而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因其具有双向加压的力量,可有效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固定,较好地避免因内固定松动导致足纵弓的骨折端畸形或塌陷现象。此外,Herbert螺钉固定中所使用的螺钉,其尾部包埋于骨皮质内,有助于减少异物刺激足背皮肤组织,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7-8]。
综上所述,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相比,采用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疗效确切,稳定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