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竹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来说有着重大意义,我国国务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了国家、省、市、县三级,包含了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书法等内容。而通过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中的教学,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人群中的传承,促进国家文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师徒教学以及家庭传承,缺乏体系化,稳定化的教学方式,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时代冲击,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衰退。同时,还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年龄逐渐老化,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导致其无法适应当前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也是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传承的主要因素[1]。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并且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除了占据当今主流文化市场的欧美文化与日韩文化外,我国传统文化也在逐渐的复兴,在服装、家具、图标的设计上也越来越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便就要将其与高校的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
在实践教学中,将非遗传承课程进行模块化的处理与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化的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为此在课程展开的过程中,需要教育者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在理论上对我国传统技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解程度,使其在对非遗传承课程中,能够实现对非遗以及相关技能的准确掌握。同时利用高校学生专业课的特点,使其可通过不同角度加深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体会的同时,把握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性与文化性。从人文、技艺多层次的培养学生。
鉴于非遗具有地域独特性的影响,在非遗传承教学模式中应更多带学生“走出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区的民俗民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内化于心才可外化于行。其次,要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不仅熟练的掌握了其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其也有着更加深刻的见解,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起到指导性作用[2]。再次,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传承,这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体现就是各类博物馆与展览会。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到的材料、文字资料、工艺流程以及传承者的作品进行学习与浏览,能够为学生提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观印象与理解。而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由学校组成学生观看现场表演,或是由教师播放视频的形式,来使学生对其特点有一个深刻且明确的了解。最后,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与静态传承有机的进行结合,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兴趣,强化其课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学习与研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建设,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能够同时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学校通过与政府联合建设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能够使学生通过在其中的学习,进一步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广泛。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结合到一起,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广泛性,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其中,通过在校园网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交流与学习平台,能够使学生更加便捷的领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处于一个新的局面,社会对非物质文遗产传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此,需要通过在高校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通过开展非遗传承课程模块教学、拓宽非遗传承方式、建设非遗传承基地等措施,实现对非遗的高效传承,保障国家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