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21)
图书馆的文旅融合体现的不仅仅是图书馆和博物馆的融合,更体现出图书馆的文化地标,景点,观光,购物,旅游,文化休闲等一系列相关功能,成为文旅融合产业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也向当地人们明确显示,公共图书馆可以具备市民第二起居室的旅游休闲功能。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也要承担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在发展路径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实现更有效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图书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与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相融合,交融和碰撞,不断产生新的火花,中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会展旅游成为新的时代使命。国家图书馆等相关图书馆都先后举办多次特别有规模的国际会议和学术论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有影响力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主题展览,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推动了图书馆作为会展旅游重要平台和重要使命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体验式旅游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鉴了国外的旅游宾馆住宿的模式,在各大乡村中逐步建起了很多民宿书吧。通过图书馆的形式,在林间松涛、白云彩霞之中成为游客所心心念念并不断憧憬的静谧归处,在这个方面成功的代表就是浙江省丽水地区的图书馆和博鳌图书馆。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综合效益,对于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战略和融合发展都有着很大的示范作用。
图书馆自身在特色和创意等相关方面,要打造出亮点,承担起全球知名旅游景点的职责和任务,例如,天津的滨海图书馆就是被海外媒体和世界范围的游客所津津乐道的全新景点,在内外设计造型等方面都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建筑的外观体现出滨海之眼,在图书馆中承担“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在建筑内,有超大的共享空间,使滨海发展的能量得以呈现出来。同时,还有许多文化特色鲜明以及富有深刻内涵的建筑和造型,为读者和参观者都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力,在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多时空的背景下,使图书馆自身成为促进阅读和激发灵感的公共空间,每一个参观者都会感到震撼。在潜移默化之中,图书馆自身发展成为全球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为读者和图书馆构建起一个优质的社会通道。
图书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出来。因此,新时期下图书馆也要打破原有的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模式,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正好为图书馆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图书馆可以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在旅游景区内部建设“主题图书馆”,内部摆设与旅游景点主题相同的文献资料,对于景区来说,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文化景区,对于图书馆来讲,将阅读服务扩展到景区内,可以使游客在景区内能够有精神放松的地方,让旅游与文化完美结合。
在文旅融合时代,国内公共图书馆依靠本地特色文化,通过与旅游资源的互融,逐步实现了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的互促互进,尤其是“图书馆+民宿”“图书馆+酒店”等跨界合作新模式,切实有效地助推了文旅深度融合。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与鹅岭二厂的“米民宿”合作共建城市书房,在文创园里打造全新的阅读空间,并且在空间设计、管理模式、文献配置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深化了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和自助服务理念,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图书馆+”空间发展模式,是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图书馆提供图书、民宿(酒店)提供空间的方式,促进跨界合作、整合文化资源,公共图书馆不但为游客和读者提供了一个集阅读、交流和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服务空间,同时也为地方旅游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
研学旅行是一种学习和教育方式,它符合当代教育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符合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阅读推广的职能。近年来,研学旅游服务恰好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车”,正在焕发出新一轮的创新之光。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也顺应潮流,掀起了一股研学旅游热,将其作为一项开拓性、延伸性的业务工作。如湖北省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根据自身馆藏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举办了户外探索、诗词鉴赏、绿色环保等内容或主题的研学旅游活动。公共图书馆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研学旅游服务,是对文旅融合事业发展的一次创新性尝试,有效加强了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和专业性,是提高社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开展科普活动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变化。文旅融合时代下,图书馆应充分承担其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使命,根据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提供有效支撑。而且为了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新时期下,图书馆应与地方资源深度融合、扩展文旅阅读平台和积极开发多元文旅融合渠道,使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丰富,文化在旅游的认识中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