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中国文化的立德树人

2020-12-10 10:21:59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300)

一、基于中国文化下“立德树人”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立德树人”简单来讲,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立德”和“树人”,前者是指在进行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始终秉承着“德育教育”,以期通过正面教育来感化和激励学生,而后者则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合适教育来塑造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教育部门提出的新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伴随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为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德性”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承的教学理念和践行的教学手段。目前来看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始终在努力探索与实践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者也始终认为自身的教学工作都是在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可纵观在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肤浅或空洞说教现象也十分普遍,基于中国文化开展高等教育,落实人才培养工作,是当代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展开的重要途径。

“树人”是践行“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主要目的,其教育对象是“人”而非“人才(人的上位或下位概念)”。从内涵上来看,借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话——“才德全尽”之圣人、“才德兼亡”之愚人、“德胜才”之君子、“才胜德”之小人,证明了人与人才的区别;从功能上而言,人才的关键在“才”的工具性;从逻辑本身而言,“人”是比“德人”与“才人”都要更高一阶的概念,人的着眼点在人本身。在“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中,“德”是人本身内在的一种本质性特征,除了具备“才”的工具性外,如何加以测定和培养其它特性成为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尤其对于现阶段素质教育教学时代背景下,为了明确“德”的本质性内涵,首先要明确“人”的评判标准,德性与人互为前提,总体而言“立德树人”的重心在于立德,树人是基于立德,并且以立德作为根本内涵。

伴随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贸易往来愈发频繁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基于中国文化进行“立德树人”的培养,看似是一种自我逼仄,实际上却是一个有所针对的具有历史意味的概念,基于中国文化的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中国意义上的人。

二、基于中国文化下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某方面而言,对于“德性”是无法测定的,而这种难以测定性从某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德性呈现为客观行为时难以度量化测定以及呈现为客观行为外的精神与心理层面也是难以测定的。就目前来看,在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逐步提高了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但重心始终集中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度和理解度,再加之知识的广泛性,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工具性导向”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向。虽然工具性导向的人才培养无可厚非,但关于“德性”的思考与修习却未能得到预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功利欲望膨胀,使其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成为主导人全部行为的动力,人的培养发生了巨大的偏颇。其实究其根本可了解到人是人自身存在的依据,工具性只是人的一部分,但并非是全部,人才培养也偏离了原有航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绝对深信,世界上的财富并不能帮助人类进步,即使它是掌握在那些对这事业最热诚的人的手里也如此。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的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其中“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无疑就是德性的养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指教师通过强化自身的意志品质与内涵,发挥自身的标杆作用,从而以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培养目标虽然从某方面而言,学生课程教育仍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专业知识对接受者也都有特定品质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对人“德性”培养的重视。德性培养需要人们超越具体的专业知识,即超越工具性的层面,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保持另一个统合贯通的维度,使之统合贯通于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但就目前来看,伴随现代知识逐渐细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因此在专业训练的同时进一步追求人的德性培养,对于专业教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与此同时再加之任何的专业知识都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德性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基于中国文化下德性的培养策略

经大量教研数据分析可知,德性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孝经》首章中,关于“德”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由此可知德性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孝,《中庸》中又有一句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明确了德性之教是本于人的天命。虽然就目前来看,当代社会重新肯定了“孝”的价值,却始终未能真正在德性意义上给予“孝”充分的正名。“德性”的根本是人“普通意义上的”应该如何思想和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比“工具性”的“人”,普通意义上的人才是社会的主要群体,人的确立又是通过人的行为的对象化来实现的,在中国哲学的观念中,前者是合群,后者是成物。

经典的沉潜与历史的体会,这种经史并重的学习是“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结合,也是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每个人“见性”而“立命”的 路径,基于中国文化的立德树人,通识教 育应该开设的课程便是研读经与史的经典,犹如 古人所讲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通过“读经”来打开“宿命”与“天命”的空间,引导学生“究天 人之际”,在充满张力的场域中“见性”“立命”;通 过“读史”来印证与丰富对“性”与“命”的理解。宿命与天命之间无疑是紧张乃至冲突的,而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化解这样的紧张或冲突,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唯一不构成彼此消除关系,最大概率形成单向输入关系的,大概是亲子间的代际传输。在理论上父母足以成为子女最容易实践自己化解“宿命”与“天命”紧张与冲突的别人。为此在进行“德性教育”过程中国,引入“孝”来讨论,显然并不只是为孝而言孝,而是希望由此彰显传统中国文化在德性培养中的路径启示,同时也能帮助理解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在人们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和转化工作能否落实到位,更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要想确保家风文化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在文化传承和转化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需做好如下工作,即:社会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学校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结语

简而言之,自十八大报告首次确立“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后,将其引入课程教育教学中也逐渐成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在历史更迭中没有一种真正的传承是保守的、腐旧的,基于中国文化的立德树人,不仅能从根本上增强实践层面的亲切度,理念层面的丰富度,与此同时还能帮助人们实现对传统文化真正的认同,最终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