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平江县茶叶公司,湖南 平江 414500)
“不偏不倚”是对太极拳身型技术的基本要求(语出王宗岳《太极拳论》)。顾留馨这样解释“不偏不倚”,“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就是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因之太极拳运动时极重视尾闾中正,尾闾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不论是直的或是斜的动作姿势,都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的是,尾闾中正还影响着下盘的稳固。可以使躯干、上肢、下肢的内在劲力达到完整如一的地步。每一个虚实之中都先有中定,而后才有变化,处处都有虚实,因而处处都有中定。因为法无定法,而一切法皆从中定中出来,法遍布周身,所以中定也遍布周身。太极拳的“不偏不倚”的身型技术,既体现了古典美,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思想。
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中,阴阳都以相融的方式表现为出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融,阴阳两种对立的因素在同一动作中以一种和谐的方式显现出来。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中,柔和并非是软弱无力,刚也不意味着是僵硬,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柔和之美。同时运动中的动作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太虚则必轻浮易失去平衡;太实则动作呆滞,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虚实结合的结果。因此阴阳、刚柔、虚实等对立因素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中都是以相容的方式而存在。以揽雀尾为例,从动作的方法来看,它将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等融为一体,使动作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相间,体现出圆活自如的运动特征以及动作的中和之美。“和生万物,同则不继”,太极拳中所包含的这种对立统一,是身心修炼的一种必要方法,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提升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也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境界。
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气”,武术美的本原也是“气”,同时“气”也是太极拳产生美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气”理解为“气息”,而在哲学上,我们则把“气”理解为“生命、活力”。“生命、活力”是一切美的源泉,没有生命和活力,美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和活力能让我们展现体格美、人性美、创造美,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去欣赏美、感受美。太极拳注重气势相连,每一个动作都需贯穿一气,使动作连贯统一,既展现出节奏美又展现出连绵不断的气势美,使整套动作和谐静美而不失威武之气,从而达到身动心静、气剑神舒的境界,获得审美上的情趣享受。既展现美,也创造美,使生命生生不息。
“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太极拳中包括的技法有:手型、手法、拳法、掌法、步型、步法、腿法、身型、身法、眼法、功法等等。“韵律”包括节奏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力度的强弱以及各关节运动顺序的变化等等,这些动作中展现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刚柔结合之美。
“气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气势相连,劲断而意不断,意断而神可接、以意领气,气贯全身、用意不用力、神气鼓荡;从而拳势上表现出沉稳与淡定,既而表现出气定神闲、宁静致远的气韵,又表现出民族精神的刚健有为与豁达大度、从容淡定等精神风貌,是太极拳审美的精髓。
“天人合一”中的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要回归大道,归根复命。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对动作内在的精神与气势做象征性的比喻,以表现生命,表现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共鸣和统一,体现出动作的精神、节奏、风格。比如借太极拳运动中的白鹤亮翅形容动作舒展大方的气势和风格。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技术造型,是人对动物的一种摹仿。摹仿是展现艺术美的手段之一,模仿的逼真性是衡量美的标准之一,由对事物的模仿而创造出一种更富有启示性的美感信号,引起演练者和欣赏者各自的想象,这种以动作原型为主体情感的导向,以外界事物为内容的联想和类推,不仅激活了客体,使它增添了动作概念以外的某种气势和神韵,同时,这种潜在的氛围,也激活了主体,使主体在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感染与驱动下,更投入地将自己融入动作,表现无穷神韵。从而达到主客体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展现一种雍容大度的和谐之美。
太极拳作为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韵味的一种运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典美,这些古典美包含了“中和之美,气韵之美,天人合一之美”,不仅丰富了古典美学思想,同时也充实了太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