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延安市一中,陕西 延安 727400)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让化学更好地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化学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让化学和各个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化学就不再是单一和生涩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有深度,有厚度,有趣味。
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让化学的学习方式是在已知的其他领域知识的边缘化渗透,比传统的新知识直接传授效果要好得多。
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最大的兴趣,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例如: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二中氯气的知识。课本上介绍非常简单,只有寥寥数行。
传统的化学课本教授方法是先说物理性质,再说化学性质。而氯气是一种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气体,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述感受氯气,即使能看到氯气的图片,闻到氯气的气味,即使有机会做化学实验时制取出少量的氯气,对氯气的了解依然是停留在课本的基础之上,是浅薄的仍然无法把它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不能产生兴趣,只是机械地去学习和接受。
近年来高考出现一个新的热点:文言文化学。这种题型涉及的化学理论并不是很难,难在对古文的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古文的含义,就看不出来涉及了什么化学原理。为此,我专门做了一节专题讲座:《解锁高考热点题型——中国传统文化与化学》。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将高考古文题分门别类地总结出来,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到一些中国古代化学的知识点以及一些关键字词的现代含义。
并添加了很多化学物质的图片和古代名称,无形中使学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增进了了解。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化学课不再是单调的化学课,除了传统的化学教学幻灯片,我们更可以添加许多特色的东西,让化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统一起来,与文化、历史、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来。
例如: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 B.硫黄
C.黄铜 D.黄铁矿
这道题同学们可以根据题目描述大概猜到是硫磺。但是硫磺为何古代称为黄芽?除非看到天然硫磺的真实图片,心中的困惑才能解开。
这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多媒体信息网络,让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轻易查找到相关的图片、视频,再展示给学生看。
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赏玉。贵重金属和宝石在任何年代都受到民众的青睐。
这个话题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失去热度。
例如,在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我趁机引入了一直处于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宝石领域,有一部分是我自己收藏的宝石,进行了实物展示,但是我的收藏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利用幻灯片全方位展示了各种无机宝石的物理性质,由此引入硅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我相信即使很多年后学生也是有深刻印象的。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是一节非常枯燥无趣的课,主要涉及各种土。课本的描述也非常乏味,学生也容易遗忘,对相关性质印象不深。但这一节知识点是高考的考点之一,出题非常频繁。如何能把它变成一节有趣的课?其实仔细想想,含硅矿物并不仅仅是普通的沙子石头土,宝石也含硅,为什么就不能从宝石入手开始一节课的奇幻之旅呢?
学生看到我收藏的各种美丽的石头,花纹奇幻美丽,还能亲手摸一摸,是非常兴奋的。他们会觉得老师都能收藏,说明宝石不是遥不可及的。亲其师则信其道,只要像老师一样用心学习相关知识,也可以收藏、甄别、鉴定和赏析宝石。
我的收藏只是抛砖引玉,带着对罕见宝石的猎奇心理,接着会很容易沉浸在相关知识里,通过幻灯片展示多种宝石及其物理性质,视觉的冲击加上老师的讲解,新鲜感和好奇会使他们牢牢地抓住相关知识信息,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趁热打铁,展开相应化学性质的讲解
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在《含硅矿物》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了眼界,掌握了一些宝石知识的基础知识,可以回家向父母或长辈讲解,他们一定是有成就感的,这种成就感反过来又可以刺激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