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水群,白云萍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增强“五个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我国从2019年底开始打响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为加强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实践材料,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和制度观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结合抗疫实践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政治立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考验。所幸的是,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凝心聚力,有效地控制了病毒扩散,取得了疫情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信,我们的祖国有着光辉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中国的富强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新时代的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我国抗击疫情的实践成效,不仅国内人民给予了普遍认同和肯定,国外政党领导人和知名人士也纷纷进行积极评价。2020年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与习近平在北京会面时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他一生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2]2月25日,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在日内瓦召开的世卫组织发布会上说:“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治疗。”[3]他还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方法是我们目前唯一知道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面对一种未为人知的新型病毒,中国采取了灵活积极的防控措施,古老的方法加以现代化的科技,产生了更大的效果和产出。[4]当地时间4月11日,在英国新冠肺炎疫情发布会上,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英格兰医疗总监表示,中国在疫情第一时间快速鉴定并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为全球学者和医疗公司迅速展开疫苗研发提供了可能。[5]面对迅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快速建设上演了中国速度;全国各省市四万多名医务人员迅速驰援武汉凝聚了中国力量;疫情中及时推进的科技研发更是展现了中国科研实力。无论是国际上对中国抗疫的积极评价与肯定,还是抗疫实践中展现出的中国实力与担当,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6]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最根本的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维护。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把自己的安危与湖北的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全国各省市不但派送医务人员支援湖北,还源源不断地向湖北运送各类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其中西藏、宁夏、内蒙古、青海、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也积极为湖北派送医务人员,支援抗疫物资,贡献人力、物力和财力。西藏自治区先后5次为湖北捐赠总价值4370多万元的矿泉水、牦牛肉、藏香猪肉等各类爱心物资。[7]青海省向湖北捐赠牛羊肉、牦牛肉干、酸奶、饼干、五谷干面、84消毒液等共计上百吨的物资。[8]内蒙古自治区向湖北运送了包括羊肉、牛肉、猪肉和牛奶等600吨生活物资。[9]防控疫情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促使各族人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转化为保护中华民族安危的实际行动。抗疫实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得更为紧密,为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10]在恢宏的中华文化体系中,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格局;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亲情大爱;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还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更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奠定了抗击新冠疫情的精神基石。抗击疫情,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更是对民族精神强有力的激发和对中华文化的进一步提升。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1]面对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纷纷报名支援湖北,一封封请愿书表达了他们战胜疫情的决心;工人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生产医疗防护用品,成为抗疫一线的坚强后盾;中国十四亿人全民皆兵,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中国人在用自己的牺牲和行动告诉世界,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抗疫实践激发和展现出的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迅速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统一指挥、统一布局、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根本遵循。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12]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疫情防控一线纷纷成立临时党支部,以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党员们纷纷表示,一切听党指挥,服从组织安排,“我是党员我先上”;一大批积极分子火线入党,他们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就是递交了请战书,在灾难面前,他们选择了义无反顾、逆行而上;截至3月28日,全国已有7901万余名党员自愿捐款82.6亿元[13],大家力聚防控,心系全国的抗疫战场。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4]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全国上下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群体都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之中,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的有利局面;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筑起了一道道护佑生命、阻击疫情的牢固防线,构建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严控的高效防控网络。阿联酋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首席商务发展官贾法里由衷赞叹:“我们对中国政府防控疫情有十足信心!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高效有序地调动资源,那一定是中国。”[15]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指出,在抗疫过程中,中国政府展现出了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这让人印象深刻。[15]抗疫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结合抗疫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
抗疫实践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这些抗疫实践材料在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思路、扎实探索,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探寻出更为合理高效的教育路径。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抗疫实践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首先要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思想性,指的是要充分挖掘抗疫实践材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用是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来选择抗疫实践材料以及运用这些材料实施教学的方式。所谓理论性,指的是在把抗疫实践材料运用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课程理论与实践材料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用实践材料论证和深化理论,另一方面用理论来解释和升华抗疫实践。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有“将抗疫实践与课程理论有机结合”的高度自觉性和探索精神,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结合?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只有深思熟虑了,课程理论与抗疫实践的结合才能紧密而高效。如:在讲“原理”课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时,可结合党中央的“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体要求、“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的重大决策、“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的科研攻关目标,讲清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切实做到了“在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发现和总结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此讲解,既能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又能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力、领导力、治理能力和体制优势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思政课的针对性,指的是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困惑、理解偏差、错误倾向进行靶向讲解。[16]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学生之中进行全面扎实调研,了解学生关于课程理论和抗疫实践有哪些认识和理解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问题施策,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结合抗疫实践讲授思政课,其实效性应该体现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提高、对抗疫实践认识得更为全面科学、对课程理论理解得更为透彻、“五个认同”意识更为强烈。综上所述,结合抗疫实践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是前提和手段;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是目标和落脚点。
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其在塑造学生心灵、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发挥校园文化活动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活动的设计环节。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聚焦性、统筹性、差异化、丰富化。所谓聚焦性,指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教育主题和目标指向。该活动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活动的内容依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校园文化活动设计首要考虑的。统筹性,指的是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系统,既有横向的系统结构,如处于并列位置的各二级学院和学团组织;又有纵向的系统层级,如学校、学院、班级和从高到低各年级层次的学生群体。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系统整体效能,必须做到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十个指头弹钢琴”,切忌无章法、随意性。差异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院校的学生特点选择最为适合的活动方式。只有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活动,才能更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如,面对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应该有所区别。研究生的心智发展相对成熟、知识积累相对丰富、思想认识趋于稳定、学习特点重在专攻,故针对研究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凸显学术性、研究性、探索性。本科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其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重在培养其综合素养。而专科生更注重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的提高。[17]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丰富化原则,指的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地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样态。在这方面,一定要注重发挥青年大学生的首创精神,因为他们最潮,接受新鲜事物最快最多,他们也最懂得大学生群体喜欢什么、能够接受什么。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时,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活动类型征集评选活动,也可以召开小型研讨会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
结合抗疫实践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要善用丰富的抗疫实践材料,聚焦“‘五个认同’增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各学校应高度重视,做好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的统筹协调和工作规划,有层次、分类别,不断创新出吸引力更大、教育性更强、实效性更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抗疫过程有更为全面科学的认知和评价,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为强烈。
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来说,网络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收看方便的优点。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获知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笔者近日对200名西藏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其中,藏汉学生比例是1:1。有这样一道调研题:“你是通过哪些信息传播途径获知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信息的?请按照利用率从高到低对这些信息传播媒介进行排序。”最终的排序结果是:抖音、微信、快手、微博、推特、今日头条、官方网站、电视新闻。笔者进一步问调研对象:“为什么喜欢看抖音?”学生的回答是:“抖音视频时间短、内容丰富,在很短的时间能够了解更多信息;形式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编排有意思、标题简明扼要;重视互动,点赞、关注、评论、发私信等环节设置合理。”在众多的信息传播媒介中,微信排第二位。大学生通过微信获取信息,主要是浏览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的消息、链接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推送。另有一调研题,问:“学校的官网、易班平台、公众号,你们关注的多吗?”学生的普遍回答是:“学校的网络宣传平台平时不太关注和浏览,当有重要通知时,才会认真查看阅读。”大学生之所以较少关注学校的网络平台,其原因包括:“文章无趣,缺乏吸引力;纯文字多,阅读不轻松;视频少,生动有趣的视频更缺;古板有余,活泼不足。”
因材施教,不仅仅指的是线下施教,也包括线上教育和引导。真正发挥学校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遵循学生心理接受规律,设计出形式生动、内容活泼、互动性强的网络宣传平台。若学校官网和易班平台的整体风格不好改变,可在这些平台开辟出几个栏目,将其精心打造成学生的网络之家,并将这个“家”“布置”成学生喜欢的模样,以吸引学生驻足浏览。学生喜欢的网络之家,其信息更新必须快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满足学生了解新知识、新信息的需求,也才能维持甚至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点击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与学生建立微信联系,并有意识地利用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发布教育性强、传递正能量的链接或视频。利用微信推送教育资料时,要注意:视频要短,3-5分钟左右;文章应在1500字以内,最好是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内容必须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相对于抖音、快手等APP来说,学校的网络平台和教师的微信施教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更能结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恰当的教育内容。在结合抗疫实践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的过程中,学校的网络宣教平台不能缺席。为此,学校应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创新设计、精心管理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使其在传递抗疫正能量、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中发挥网络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模范典型。其中,有响应中央号召逆行武汉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有在湖北基层社区和医院做服务工作的青年志愿者,也有在全国各地防控疫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模范个人和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这些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用模范典型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相对于其他教育方式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更为具体形象,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18]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应把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首先,应树立校内抗疫模范典型。相对于校外的模范来说,校内典型因其是学生身边的人,会使学生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树立校内模范典型,可通过个人申报、各部门推荐、学校筛选等环节,将那些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敢于担当、乐于助人、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有大局意识、有奉献精神的个人树为模范典型。在树立校内模范典型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三点:一是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各工作岗位应该都有代表,如安全保卫工作、后勤服务工作、舆论宣传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思想引导工作……二是模范人物的事迹一定要典型,要有亮点、有故事,如此,才能有效发挥模范典型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的积极作用。三是对树立起来的模范典型一定要大张旗鼓地予以宣传,可拍摄宣传视频、制作模范事迹宣传栏等,引导全校师生向模范学习,向先进看齐。其次,可邀请校外的模范典型为大学生现身说法。应邀请那些事迹突出、表达力强、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模范典型到学校来,让他们为学生做专题讲演,或组织小型茶话会为学生创造与模范典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模范典型的现身说法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整合教育资源,除发挥校内外模范典型的引领作用之外,也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讲述疫情防控期间“令自己最为感动的瞬间”、寻找抗疫实践中的“最美个人”。学生眼中的“最美个人”,就是他们心中的抗疫模范;学生讲述的“感动瞬间”,就是他们眼中的抗疫典型。该活动因学生的参与度高,故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学生在寻找和讲述的过程中,会自觉地从感性日常抽象概括出理性价值观,有助于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个认同”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笔者于近日在线组织了此类活动,一学生讲述了“令他感动的瞬间”:西藏一易地扶贫搬迁户,于今年2月中旬拿出一万元现金给本村党支部书记,让书记代为捐款至武汉。书记说:“你刚脱贫,就不要捐款了。”该农民说:“我是托共产党领导和全国人民支援的福才脱贫的。如今,国家有难了,我能不伸手添把力吗?”学生跟笔者说,此事就发生在他们村,她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瞬间就泪目了。她既为贫困户彻底脱贫而高兴,又为脱贫户如此感恩而感动,更为此举体现出的民族大义和国家全局观而发自内心地尊敬。从该学生感动的神情和激动的语气中,笔者切实感受到了抗疫典型不可小觑的感化和教育力量。
抗疫期间,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这样的社会大课堂有利于凝聚集体精神、塑造全民思想。各高校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运用党和国家成功抗疫、妥善应对挑战的实践材料,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措并举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