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频发的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反思

2020-12-10 04:57仝延龄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盲点工业化科学技术

仝延龄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人事处,陕西 西安 710119)

近年来,全球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惊心动魄,例如印尼海啸、美国飓风、汶川地震、泰国洪水、日本地震、欧亚暴雪等等,一桩接着一桩,此起彼伏,恣意发飙,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其频率之高、涉及范围之广、受到损害之大,实属罕见。其它,如气候异常、能源危机、大气污染、自然破坏等问题日渐突出,对人类生存、安全、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将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咎其原因,人们自然会将其归之为自然现象,是大自然自身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不存在人类的原因,似乎与人类没有什么关系。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站得住脚的,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一方面,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应对的问题,主要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抢救,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尽快处理善后与进行重建;另一方面加强研究,如何预防、如何掌握规律、如何应对等等。各国之间也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是,当前无论是各国也罢,全球共同研究也罢,均还主要是在应对方面,预防方面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从原因方面,涉及到人类,人们依然将其归之为认知问题。截至目前,人对自然灾害存在着不可认知性,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无法预测、不可阻止,人类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在发生后,也还存在着处理滞后和不力的问题,这是需要反思的。而加强预测和防止发生的研究,则是人类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说到人类自身原因,除过能够显现、具有可判断因果关系之外,进行反思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大多数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具有隐蔽性或非直接产生后果性。也就是说,由于人类未善待自然或者忽视自然保护,不是直接产生后果,而是潜在下来,进行积累,聚集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引发或加剧自然灾害。这种潜在,往往长达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漫长的时间,很难用数字和量化加以盖棺定论,而且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和人类联系起来,但是,产生自然灾害的人类因素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寻找人类自身的原因,就只能采取分析和推论的方式。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来对人类自身进行反思的,因而,这种反思也只能是探索性的,其目的是引起人类多从自身找原因,从而达到两点:一是提高对自然内在性的认知,从消极应对转为积极预防,提高预测性,加强自然保护,加大研究力度,共同攻关,为突破不可预测和不可掌控的瓶颈而创造条件;二是提高对“人与自然”齿唇关系的认知。自然保护要从人类自身要求做起,强化自然保护理念,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带来自然危害和灾难。这一点尤为重要而却容易被忽视。在具体反思上,归纳起来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反思之一: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凸显了出来,而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出现了盲点。在农耕时代,由于分散、个体劳动,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对自然的破坏不足以构成引发自然灾害的原因。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集约化、机械化大生产代替了个体劳动和分散生产,生产规模大幅提高,对自然的开发和资源消耗大增。人们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业化上,自然理所当然地为工业化服务。人类利用其主宰自然的地位,为了实现工业化,毫无顾忌地对待自然,要怎么利用就怎么利用,对自然保护不闻不问、并不在意,对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过度消耗、自然破坏、环境污染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不予理睬、任其发展。人们以为,这一切对工业化并无大碍,自然界可以任其所用,不会有什么危害,可是,人类的认识是大错而特错了,自然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人类不善待它,它会以十倍、百倍的疯狂来报复人类,这种报复以另外的方式,即引发或加剧自然灾害的形式反映出来,产生严重的恶果。人类认识的盲点在于,长时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这一切都与人类没有关系。

二、反思之二: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资源掠夺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在大发展的初始阶段,以粗放式发展为特点,主要是拼人力、拼资源、拼自然,即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为主,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而人类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问题,甚至认为这些均是发展之必然,这是人类认识的另一个盲点。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快发展的速度。由于生产方式粗放,要加快速度,只能是依靠人力拼资源、拼自然,这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种代价被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因而心安理得,出现随意性和无序性,产生恣意消耗和破坏的问题,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而一些当政者毫无自然保护理念,只求发展,不讲自然保护,甚至不顾条件,片面追求速度,搞什么政绩工程,自然变成为政绩工程的牺牲品,这些都会给人类带来潜在的危险。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自然保护的理念依然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他们并没有摆脱消极应对的方式,在预测和制止上也无突破,有的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将自然代价转嫁到一些落后国家,大量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使得这些国家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甚至不惜采用战争的方式,而战争甚至是局部战争都会对人类和自然安全带来更大的损害和灾难。

三、反思之三: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轻视对自然的保护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发展带来巨大的效应,而自然灾害并没有因科技发展而减少,反而是愈演愈烈,自然环境也不断地恶化,带来了自然危机,这反映出人类在认知上出现偏差,这是人类在认识上的又一个盲点。我们不能说科学技术在自然保护上无所作为,甚至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是在总体上还存在着重发展而轻自然保护的问题,在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天平上,存在着一头轻、一头重的问题,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主要用在发展上,是重中之重,是保证的重点,这一点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并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对自然保护同样重要,因而对此有所忽视。科学技术用在自然保护上,不仅对发展不会造成影响,而且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起促进作用。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言,对自然保护虽然有利,但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起到保护作用的关键在于人的运用。如果缺乏自然保护的意识,将科学技术用在发展上,在促进飞速发展的同时,不仅不能对自然保护起作用,而且如果运用不当,相反会加剧自然破坏,对自然灾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此人类缺乏足够的认识。

四、反思之四:对大自然保护理念的缺失

对于所有的反思,都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在对“自然保护”的认识上有偏差,在“自然保护理念”上有缺失,这是认识上最大的盲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有两大基本要素,一个是发展,一个是自然,发展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自然可以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两者缺一不可。自然能够提供发展的一切,但是人类却不能忽视它,必须要善待它,忽视它、不善待它,它会报复人类,会给人类带来痛苦和麻烦。前面我们对给人类带来问题和灾难的原因,列举了三条,还会列出一些,这些都是具体原因,总体上可以归结为“自然保护理念”,这是需要反思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只有从“自然保护理念”上进行反思,才能抓住根本。具体上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就事论事,没有将其上升到“自然保护理念”上,重具体而忽视理念,重微观而忽视全局,重眼前而忽视长远,整天忙于应对、处理、总结教训、采取措施,治标不治本。不解决理念问题,教训和措施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二,重利用而忽视保护。用起来很顺手,很见效,随心所欲,可以满足人类和发展的要求,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必然会带来潜在的问题和后遗症,这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急功近利思想,给后代将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其三,将自然灾害只看成是各国自己的问题,缺乏“全球自然保护理念”,自然保护做得如何,主要决定各国的重视程度。虽然世界范围内也经常举办国际性会议,就全球各个领域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但是,这种合作还没有上升到“全球自然保护理念”上,因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自然保护上存在着差异。

进入现代社会,自然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必须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自然和环境问题,都会对全球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认真反思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态度,重视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为人类延续更长更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盲点工业化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眼见为虚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奔驰盲点辅助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