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云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应激状态显著影响伤者的舒适感、治疗的遵从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有较高的相关性,从而导致伤者的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下降,治疗和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以至于患者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加重[1]。本研究拟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市某医院收录的9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资料,年龄18~70岁,平均49±2.7岁。其中,男52例,平均年龄51±3.2岁;女46例,平均年龄48±3.3岁。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筷斑和皮肤擦伤等,患者均为多种症状并存。纳入标准:①意外创伤致四肢骨折伴有软组织及神经损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②年龄18~70岁的患者;③没有智力或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④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参加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躯体功能性及器质性疾病者;②病情危重无法配合调查者:③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
1.2.1 护理方法
本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由护士实施手外科常规护理,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的特点,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健康教育、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预防并发症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创伤后生活。观察组患者除了由经过培训的手外科专科护士给予和对照组相同的手外科常规护理外,再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及增强自我效能的策略来制定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增强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
1.2.2 护理评估
于1个月后,结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比两组患者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CD-RISC评分、GSES评分、SWL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CL-9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创伤性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有暴力作用、积累性劳损、骨骼疾病等因素引起,患者除了承受疾病疼痛造成的不利影响,更是在心理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我效能”在生理心理方面对健康促进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从而促进健康也已日益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据此,自我效能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干预具有多方面意义。
3.2.1 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全面评估患者后,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发放手外科健康教育手册[3]。例如:安全方面的指导、骨折的分期、常见不适症状、骨折愈合和功能锻炼,骨折手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预防骨折并发症、心理调节的方法、坚持长期功能锻炼的益处以及定期复查等。于入院时、住院期问、出院前按照流程适时给予宣教指导,确保患者掌握要点。
3.2.2 激励患者
责任护士和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了解患者以往成功应对的经历[4]。引导和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自我调节、改善情绪、减少焦虑、抑郁症状,尽快适应创伤后生活,对患者每一点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赞赏和鼓励,使其逐步建立康复的自信心。
3.2.3 言语劝说
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要和患者或家属经常进行“一对一”地交谈,交谈过程中护士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积极、专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让患者有提问的机会,护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通过科学的事实有理有据地解答患者的问题,增强语言的说服力[5]。这样不但能减轻患者的负担,减轻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反应,而且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因人而异和患者共同制定“小阶段目标”的行为干预契约,就是在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再把患者的目标分解成几个容易实现及能逐渐达到的小目标,循序渐进直到实现目标。
结合自我效能干预指导创伤性骨折患者护理,更多关注伤者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发掘,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促使其积极应对和战胜逆境。进一步完善临床心理干预措施,顺应当今患者参与、护患合作、注重心理护理作用的护理理念的转变,促进创伤患者的身心康复,显著改善患者精神及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