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啟祥
(黄平县新州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黄平 556100)
我国属于农业经济大国,各种农产品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具备非常显著的影响力。随着近些年农业生产产量的不断增加,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重要性、经济价值也在不断的提高。马铃薯属于民众消费量相对较大的农业种植物,出口量、消费量相对较高,在这一环境之下如何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以某地区为例,本地区存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具备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形复杂区域气候差异比较大,年平均气温15.8C,无霜期288d,在马铃薯出苗到成熟期太阳辐射量约为270kj/cm2,年日照时间约为2400h,平均日照百分比约为50%,光合作用时间天数130d。研究当中所涉及到的土壤有机质主要为0.109%的全氮、0.089%的全磷、2.07%全钾、60mg/L的水解氮、4.161%的速效磷以及188.561%的速效钾。
所选试验田中,马铃薯品种选用威芋7号,种植时间12月中旬,面积0.3hm2,上茬为白菜。以黑色地膜覆盖马铃薯方式进行种植,同时选取没有采取地膜覆盖的马铃薯田进行对照,均采取100m2种植面积,并重复进行6次,总共计入12个小区,应用随机区组排列的方式,播种时间为4月20日。所用黑色底膜厚度与宽度分别为0.008mm、700mm,起垄后进行覆膜,点播的宽度、窄行距、穴距分别为60cm、40cm、25cm。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多次调查,杂草群落密度分别为:1、覆膜处理。28.38株/m2、46.75/m2、38.14/m2、51.05/m2;2、未处理。167.25/m2、94.33/m2、153.25/m2、351.25/m2。马铃薯田中采用覆膜种植方式可以促使杂草群落综述低于杂草的群落总数,同时对于同一个露地、覆膜种植田的杂草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研究当中还发现了繁缕与田旋花属于覆膜种植中带有优势性的杂草,其相对密度均在15%左右。小蓟在覆膜田中也属于优势的群中在覆膜田中的相对密度为19.54%,在露地田中的相对密度跨度较高,平均值为29.54%,但最高值可以超过50%。对此,在马铃薯杂草密度方面覆膜田的密度明显低于露地田,这也证明了覆膜处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抑制杂草的生长。
通过上述研究,认为覆膜田马铃薯种植方式相对于露地田马铃薯而言杂草密度有明显的下降,认为覆膜可以对田间杂草形成有效的影响,其可能是因为地膜的存在直接以机械性作用与作物生长的形成了正向影响,对于马铃薯生长状态具备比较突出的改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马铃薯对于养分以及水的竞争吸收能力。按照杂草的具体类型,因为不同杂草的环境适应能力存在差异,所以种植方式变化的同时杂草也会出现改变,所以也会呈现出比较突出的改变,导致杂草的优势种群与群落构成出现改变。应用不同种植方式时田间杂草群落改变方面,覆膜种植技术的采用可以更好的稳定生长环境,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杂草群落,促使露地马铃薯田的杂草多样化遭受约束,但是也会呈现出一定量的单一性杂草生长现象[1]。整体来看,马铃薯田覆膜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田间的杂草生长环境,其主要是在破损的地膜位置进行生长,膜下的杂草因为黑色底膜无法有效透光,所以整体生长效果非常差,可以有效阻碍杂草生长,促使杂草处于一个缺少养分的状态从而形成抑制效果,在确保温湿度相对稳定的同时需要注重杂草群落的效果,这对于恶性杂草大面积爆发性生长具备非常理想的控制效果
首先,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种植。对于马铃薯覆膜种植需要基于实际的降水条件角度着手,应用合理的地形地势水优势,合理的展现生长资源和劳动力价值,提高马铃薯的产量。针对不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块,可以采取还林还草的方式处理。合理的开发地下水,借助滴灌方式进行栽培,确保马铃薯种植田中拥有充足地下水,提高生长效率[2];其次,在种植马铃薯期间,需要提高对于覆膜种植的技术重视度,注重覆膜的选择,尽可能提升资金并基于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特种膜、保水剂、垄沟栽培等技术方式,从而为马铃薯整体产量提供支持;最后,强化覆膜种植后的回收利用。在覆膜种植期间,比较普遍的是超薄地膜,因为使用后基本上都会破损,所以处理难度较高并且很容易形成污染问题。对此,在今后需要尽可能基于地区特性、马铃薯品种特性选择高厚度的地膜,并大力推广实现地膜回收再利用,从而为农业时增收与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关于马铃薯的种植技术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优化。目前来看,马铃薯采用覆膜种植进行种植具备较高的实践性价值,不仅可以实现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同时对于杂草群落具备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于种植经济整体发展具备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可以作为常规种植技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