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0-12-10 09:31刘志宏
中国名城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村落西南创新性

刘志宏

导语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遗存极为丰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2],对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固有的古村落传统文化特色、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古村落记忆和村民的归属感也在慢慢丧失[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推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系列图解之总揽,提出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古村落保护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进一步实施,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在不断增多。王颖[5]、段超[6]、柏贵喜[7]分别从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出发,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方法与策略。王岚[8]、黄丽名等[9]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与转化策略。卢贵子等[10]、孙岿等[11]、玉万叫等[12]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征,提出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以上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在西南特色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未涉及。因此,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再认识

1.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起源于一种原始的文化形式,即通过对自然的本能崇敬来崇拜自然的民间传说。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原始文化的形式,包括壮族、侗族、瑶族、白族、彝族、哈尼族、高山族和布朗族等55个少数民族都保留着各自的原始文化特色,同时也有着各自的民族信仰,西南地区仍然保留着图腾信仰和祖先崇拜,其中白族是对古村落中神的崇拜。

少数民族地区古村落的村民住房是由气候条件和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大致可分为4类:流动房屋、花园房屋、杆栏式房屋、土屋和石屋。在西南部地区,由于温度较高且经常下雨,因此在二楼一般会建有畜牧或农用设备等。这些杆栏式风格的住宅是由壮族的杆栏式民居、侗族的风雨桥和苗族的高大房屋而出名(图1)。云南的彝族和哈尼族主要生活在土制和石制的房屋中,而生活在北部草原上的人们则使用易于组装的帐篷来适应频繁迁徙的游牧生活和寒冷的气候,这包括蒙古族帐篷和藏族帐篷。园林风格的住宅由房屋和花园两部分组成,白族和纳西族的房屋最具有代表性。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和特色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通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大众的心中,影响力极大,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文化资源[8]。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硬核,特色古村落文明协同之核心是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为提升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技术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3]。

1.2 文化资源的再认识

为了重新发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不仅应基于古村落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基于个人文化财产或公共文化财产类型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我们必须扩展以形成古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做到科学有效地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例如,现代和传统文化财产通常作为具有独立结构或相互关联的结构的系统。如在古村落环境设施、村落社区、传统民居建筑、学校等方面应该采取集体保护措施,保证其原真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涵盖古村落周围的文化环境和村民原始生活史,并使其成为受保护的主题文化。

图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壮族杆栏式民居及侗族风雨桥风貌图

此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不仅扩展到传统的农业社会,而且还扩展到现代和当代社会,从而使其具有历史性价值,记录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资料素材。在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方面,应包括古村落中的生活艺术(茶艺文化、插花艺术和礼仪节庆等)和生活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侗族大歌和民间技艺等),以提供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内容。有必要考虑古村落保护和使用文化景观、负面文化遗产(日本侵略下的毒气研究基地、拘留营和屠杀场地)和文化景观遗产等,这些景观遗产象征着当时侵略者的愚蠢或残忍,并建立一个与少数民族地区接近的传统文化故事主题公园[14]。

1.3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首先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古村落生命艺术和生命文化的发掘和传播以及对古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茶道文化和插花艺术已被确立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生活艺术,并已升华为民族艺术。这些生活艺术没有濒临灭绝或灭绝的危险,它们成了少数民族地区古村落村民们生活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心,因此需要系统地保护和培育。同时必须建立一种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机制,在各类学校课程中纳入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艺术教育。

生活文化是生活中已经形成和发展的东西,与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根据当地古村落环境开发的传统生活技术以及古村落学校的儿童文化游乐设施等。因此使用当前的保护方法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传播。为了改善这一点,必须发展在生活中扎根和传播的方法,以地方政府为中心,在国家一级分发和培育高价值的生活文化。

此外,有必要重新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和生计以及当地气候形成的景观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计特征的典型或独立的传统文化景观。

2 西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策略

2.1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利用是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2.1.1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及利用

当被问到:“现代知识和信息社会将是什么样?”未来主义者预测情感时代将会发展。未来的社会可能会在追求文化中发挥作用,而文化产业将决定经济的成败。因此,为了使构成文化产业基础的文化内容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为反映群众原始生活和情感的文化不能仅限于文化产品本身的传播,而且应该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类的一种喜好。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无形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技能。但是,我们传统文化技能的传递和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再创造是有限度的。当前传授民间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培训是由持有者通过他们自己的讲习班或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的。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建设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以传授传统文化技能。但是,在无形文化遗产项目中,经济上受到关注的项目有很多传承者,但是没有人愿意传承那些没有受到经济关注的项目,因此一些传统技术有被切断的危险。

2.1.2 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的建设,但由于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培训中心的运营专业化水平较低,国家预算支持的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由于持有人直接教育或操作仍保持传统文化技能的原始形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留传统文化技能,并促进创造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古村落文化产业模式创新体系、文化艺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振兴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等角度来研究,其四大结构优化振兴模式创新体系(图 2)。

与传统教育领域脱节的传统文化的受培训者可以通过专门教育机构的指导者来掌握技术,在专门教育机构中组织实践技能培训的研讨会,并向公众开放,将其用作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空间。此外,通过技术开发,以实现文化产品传统原型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有必要将传统技能的传播和教育联系起来,并从典型案例分析、基础理论构建、数据模拟设计和政策导向规划4个方面,对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及其文化产业的实现路径进行系统性研究。

2.2 挖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文化的价值

2.2.1 利用特色古村落的节庆来传播文化,增加旅客的体验感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古村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需要不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进行研究创造性传承与转化路径[9]。根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古村落节庆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每年的节日期间,利用节庆文化传播来增加旅客的体验感。这些区域性节日激发了当地村民的自豪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并通过区域共识和认同的形成促进了当地古村落的发展。此外,它在促进与其他地区村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区域交流以及促进当地经济活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图2 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文化产业模式构架图

由于特色古村落被用作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利用少数民族的如侗族大歌和彝族舞等活动,来给古村落营造生机蓬勃的生活场景,还可以通过举办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来进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让村民和游客真正认识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当地的节日应该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应该利用好当地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该地区的历史和地区文化发展的动力。让当地村民或者导游通过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该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含义,并将其应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节日和文化旅游项目,以便村民和游客可以体验到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当地节日文化旅游资源的转换不仅能提供旅游文化资源,而且在了解该地区的过去历史文化并展望未来发展时也很有意义。

2.2.2 利用特色古村落的节庆来体现文化价值,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功能特征,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需要焕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魅力,推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15]。为做好此项工作,首先做好调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村落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调查数据。其中,应综合考虑特色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例如古村落的传承人、村民精神、民俗民风、特色文化产品、少数民族美食、自然风光和休闲场所(田野、森林、渔场等)。通过详细的分析,可以识别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殊形成条件、背景和地区性,进而可以此实现对地域传统文化发展的愿景。

西南少数民族区域节日的节目开发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分类。节日的节目应由教育类型、观赏类型、体验类型、休闲类型和复杂类型组成,并考虑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联系来制定,特别是让当地民众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自信感,并提高古村落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

总之,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功能,其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发展动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中获得创新的力量,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15]。民族文化自信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认同,象征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6]。

2.3 提升西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效应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协同发展。传承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这种承继具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文化价值的转化的功能;创新是对新文化的创造,这种创造具有开创性及新思路与新手法[7]。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提升西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效应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通过利用传统智慧方法来构建特色古村落的文化创新模式,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体系。

为了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需要,必须推进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必要在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中设置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此外,有必要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看守专家和专业评审专家,这是中华民族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使其在重建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作用。

3 结语

在探索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方法路径时,必须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智慧方法来构建特色古村落的文化创新模式。挖掘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传承的结合点,并通过传统文化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了特色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从保护与发展方面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策略,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利用,来促进西南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增强古村落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提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效应。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需要保护的不仅是少数民族特色古村落,而且是古村与文化、自然与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活着的传统文化与景观遗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底蕴气度,激发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际的乡村振兴中,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古村落西南创新性
“潮”就这么说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Country Driving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