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索
2018年6月,森本祥司开始在推特上出租“什么也不做的自己”,让无所事事有了合理名义和用武之地。
活了35年,森本祥司发现自己最擅长的还是“什么也不做”。显然,这个时间还不算太晚。大阪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做过几份不同的工作,但是都没有坚持太久。他和很多厌倦上班的人一样,认为自己不大适合工作,也难以适应“日复一日见同一群人、做同一件事”的职场身份,于是自然地转向了“自己适合什么都不做”的想法—但这个看似轻率的结论,却出现了让人意外的局面。
尤其是在SNS上发现以“职业被请客”为生的博主中岛太一之后,森本反问自己:不工作到底能不能活下去?一方面怀着实验的心态,一方面顺应自己不想工作的心意,2018年6月,他开始在推特上出租“什么也不做的自己”,让无所事事有了合理的名义。
如今,森本在推特上有26万粉丝,他的业务公告这样写道:“您只需支付1万日元、国分寺站的交通费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餐饮杂费即可。但除了喝酒和简单的应答,我什么都不做。”
接受NHK《纪实72小时》节目组采访后,森本和他的出租业务瞬间成为社会话题,并在两年内书籍化、漫画化。今年春天,东京电视台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短剧《什么都不做的出租先生》也随之播出。
陪同做痔疮手术、旁听法庭审判、等待公布医生资格考试结果、凑齐打牌的人数、帮忙到赏樱的地方占位子,在只需凑一个人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森本的这项服务。
“树洞”
迄今为止,森本收到了一万多单委托请求,但实际受理的只有两三千单。“直觉上这个单子可以‘什么都不做,我就接,不行就拒绝。类似‘能不能帮我买某件东西的跑腿请求,我一般都推掉。不过,判断标准还是比较任性,全凭心情。”最初在推特发出租广告时,森本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多委托。为什么会受欢迎,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答案就在森本所经历的各种出租故事里……
起初,森本收到这样一份委托:“希望你可以为我送行。”几天后,委托人要从住了10年的东京搬回老家大阪。他想要以重新出发的轻松心情搬家,但让身边的朋友送行又担心气氛变得太沉重。他想拜托森本扮演友人,幫他完成一场没有负担的道别。森本如约把他送到了东京站。最后,在即将发车的新干线中,委托人用手机拍下了森本在月台上送别的样子。事后,委托人向森本如此致谢:“感谢你让我体验到了一场完美的送别。现在,我对接下来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期待。”
今年2月份,森本收到了这样一条委托:“希望你可以听我讲和女朋友的恋爱故事。”随之发来很多特别有爱的照片,森本只是默默看着,什么也没表示。后来有一天,对方告诉森本,她是一名女同性恋。由于身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她的性取向,她一直找不到人来倾诉自己炽热的恋爱心情。
今年2月底,有个女孩发来一个乍一听有些奇怪的委托:“希望森本可以和她的小狗在散步中偶遇。”她说,自家的小狗对人类的喜爱超出了普通的范畴。每次散步时遇到路人,小狗都会冲上前去,拼命地摇着尾巴示好。可很多路人反应都很冷淡,而自己作为狗主人为了不给人添麻烦也往往要把它往回拉。看到小狗一次次满怀期待冲上前,又屡屡被拒绝,她说自己的心很痛。所以这次,她想拜托森本在某天小狗的散步途中假装是它偶遇的路人,让它一次性撒娇个够。森本接下了这个委托。据狗主人说,小狗当天玩了个尽兴。看着它在森本的脚边心满意足蹭来蹭去的样子,她感到特别温暖。
通常情况下森本见到委托人的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什么都不做的人。”
早前流行过的“出租恋人”、“出租家人”等等,都是要向委托人提供策划和角色服务,森本这种却是由委托人提供想法。但就是这种什么都不做、只是待在一旁的淡然的存在,却有着出乎意料的需求。租用森本的人中,自然不少是寂寞的人。曾有人因为独居太久,想要靠森本体验一下生活空间里有另一个人的感觉。还有民事案件的被告希望森本坐在靠他一侧的旁听席,这样自己在接受审判时就不会是独自一人面对……
但森本发现,自己存在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曾经有人担心自己在学习时偷懒,就请他在一旁看着自己学习。森本没有做任何事情,但仅仅因为意识到自己被另一个人注视着,委托人就止住了惰性。还曾有人委托森本和自己一起去吃自助烤肉,原因是和朋友一起吃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聊天,导致自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吃到最多的烤肉。那天,森本默默地坐在委托者对面吃了“一辈子吃过的最多的肉”。而委托人则心满意足地吃了一个半小时……
对于这些委托人,森本曾做过这样的心理分析:“表面上人们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但在更深处还有某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这些人并不是单纯地觉得寂寞或是需要人在身边,他们当中有很多根本不缺朋友,家庭也很美满。但要维系这些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太复杂了。”家人需要照料,朋友需要关心,再美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花心思维护。而在这时,没有任何诉求、也不做任何事情的森本,给这个密不透风的人际网络提供了一个轻松、无害的出口。成了一个安全无害的倾诉对象。不能对相熟亲友言说、不能为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很多心情,都汇聚到森本这个东京“树洞”里。
“移动的摆设”
尽管森本总能和不同的人相遇,也见证过许多曲折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他也没有参与甚至干预别人生活的欲望。
在日本媒体的一次采访里,他诚实回答,“现场的气氛和人心都完全看不懂”——说着什么都不做的人,果然只是在委托人身边“无为”地虚度了几个小时。实际上,在推特发布出租广告时,他也想过“移动的摆设”这个名字。
对于每次委托,是仅仅提供“不投入任何感情的单纯陪伴服务”,还是也会贴近别人的心情?森本说:“其实会带有一些感情,但没有刻意暗示自己要隐藏起来。可能我本身就属于感情不外露的类型,即便对客户感同身受,我猜对方也完全没有察觉到。我只是对他们提出委托的动机感兴趣,没想过要贴近别人的心情。”他其实更享受能接触到“自己平时想不到的事情”和“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事情”。“对于客户来说,贴近心情也容易让对方不舒服吧。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没想过谁能贴近我的心情,反而会很抵触,会觉得‘理解我的心情?可别自以为是了!。没有谁会对别人的事情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即便‘贴近心情,肯定不是出于为客户着想,我也不会为此而白费力气。”
虽然不作干预,也不产生多余的共情,但纷至沓来的委托也揭示这样的事实:森本的确提供了一种众望所归的价值。
一位看似粗犷的大叔曾委托森本到卡拉OK听自己用假声唱《邻家的龙猫》。这个腼腆的中年人特别喜欢唱歌,但因为有些音痴,总是一个人去没有观众的练歌房。许多年前,他被初中同学取笑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时间长了甚至“连自己都觉得好难听”。为此,他一个人偷偷练习了很久,觉得“应该不会那么难听了吧”,很想让别人来看看他的练习成果。同时,他深知走上社会后,身边没有人会不礼貌地直言自己不好,因此更希望能得到真实评价。直到陌生人森本客观地说出“唱得很好”,大叔终于松了一口气:“今天真好,谢谢。”
还有年轻女生邀请他尝尝自己做的饭菜:“以前我喜欢做饭,别人都说好吃,但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做饭被大家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了。”面对来吃饭的朋友,她也总是在意别人的评价,期待得到感谢和称赞,如此一来双方都有社交压力。她想着,要是出租先生来就不会抱有高期待了,可以单纯地享受做饭与吃饭,“有人来,比来的人给我反馈更重要”。
每当看到这些平时秘而不宣、难以洞察甚至不值一提的想法时,森本都会感叹,“人还真是有不可思议的需求啊”。向森本发出委托请求的,是一群需要被证实“自我存在着”的人。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人在場,但也希望拥有“空气一般”安全的社交距离。
现代版《小城畸人》
日本亚马逊上,有网友将《什么都不做的出租先生》一书类比为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小城畸人》。在这部短篇故事集里,舍伍德·安德森通过青年威拉德的视角聚焦住在乌有之乡的各色居民,触及他们不被关注的内心微妙之处,也折射了他们强烈鲜明的个性。森本也像一条线索,调动了隐匿于社会中已久的“乌有之乡居民”个性的现身。
有些读者认为,森本的身份“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场所”,委托者不需要他为自己提供切实的劳务,只想“借他的存在”完成生命中的某些时刻。
也有读者对他进行指摘:“不想出生在这样的父亲家里。”“读无力大叔生活日记没有价值。”“不贴近对方的心情,真是彻底贯彻了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大部分委托人基本上是“有所事事”,而森本的业务情境通常是:作为世外闲人以“什么都不做”的状态旁观别人“做事”。对此,他倒没产生焦虑感,对于“逃避现实”的指责,他直言:“有些人就是想对我进行说教,我本质上非常讨厌被说教。”
日剧《什么都不做的出租先生》里有一句台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什么都不做”比“做些什么”更难,更需要勇气。这也许是来自编剧的个人感慨,但森本不这么觉得:“这要取决于每个人更适合什么。要是有人觉得什么都不做更难、更需要勇气,去做些什么不就好了?我现在以‘什么都不做为职业,这就是最适合我的工作,所以我挺快乐的。”
被问及“对什么都不做这件事的热爱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不会因为无所作为而感到厌倦或痛苦吗?”时,森本说:“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一切皆有可能,不如不想。我也没感到痛苦,只能说有一些不愉快,但这种多元化和转瞬即逝的东西,也是快乐的一部分。”
《小城畸人》的类比相当精妙。无聊乏味的小城中,日复一日的生活乍看平凡无奇,然而畸人隐身其中。舍伍德·安德森在书中写道,起初,这个世界还很年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思想,却没有真理这种东西。真理是人自己创造的,每个真理都是众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真理成千上万,而且都很美丽。然后,人出现了。每个人出现时都抓着一个真理,有些特别强壮的甚至抓着一打。真理让人变成畸人。一个人一旦将一条真理据为己有,称它为自己的真理,并且尽力按照它去生活,他就成了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也就成为谬论。森本坚持的也许是别人眼中的“谬论”,却是他自己认定的“真理”。
于是,在万人如海的东京,森本祥司出现了。
(综合摘编自国际在线、观风闻、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