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华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民本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我们党对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深刻认知,对“以人民为中心”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是习总书记执政理念中最核心的部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之际,始于周公,初成于春秋战国的孔孟,实施于汉唐盛世,提升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和王夫之。
民本思想开始于殷周之际。周公了夏商残暴百姓而亡国的教训,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思想,郑国的子产进一步提出了“天道远,人道弥”,把施政的中心转向了民。孔子提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仁学”,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重人、重民和爱民思想,并把“德政”作为实现民本理念的有效途径。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提出民本哲学思想的人,他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仁政”说的内容及实施措施。在政治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和减轻征税给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教育方面,提出“先富后教”,教育的目的是使老百姓从内心自觉地“明人伦”,从而建立一个道德高尚、丰衣足食、人人安居乐业、和谐安定的社会。民本思想发展到孟子已基本形成。
在汉唐时期,儒家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有汉代的贾谊和唐代的李世民。汉初政治家贾谊在总结秦王朝覆亡教训的基础上,认为统治者应倡导仁义德政,仁义和德政的中心是爱人和利人。他十分强调“民为政本”,认为国家之安危存亡之本在于民。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自古迄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文帝、景帝采纳贾谊“民为政本”的思想,继续“与民休息”,采取轻徭薄赋政策,从而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从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民对君的制约作用。“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告诫太子诸王:“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外自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凡事皆须穷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正是从上述认识出发,李世民即位后,积极采取措施,改良吏治,安定民众,改善民生,中止扰民之举,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之盛世。
说传统民本思想升华于明清之际是因为这时的民本思想已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超越了仁政爱民、民为衣食父母等低级形态,而进入“民为主,君为客”、“民即天”的高级形态。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藏富于民”等思想。明末清初另一位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君主只能“为天下”,而不能颠倒过来,以全天下“为君主”。这种“民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已超越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带有近代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这时的民本思想具有了更多的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的性质,这些思想与近现代的民主观念有了更多的共同之处。
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可以把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爱民利民,治国为民,即在思想上要爱民、惜民、重民;经济上要养民、富民、利民;在政治上要信民、安民、从民。第二,“民贵君轻”,在君民关系这一对矛盾中,主要方面由君转向了民。在君权的来源上,把君权的合法性建立在人民的主体性上,“民贵君轻”的深层含义旨在说明政治的主体是人民,不是国君,也就是说国君得失天下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即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这就把君权源于天意说变成了君权取决于民意说,人民成了政权更替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存则国存,民亡则国亡。民为国本思想的首要内容是,民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其次民是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即“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社会安危、国家兴亡、政權得失,人民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再次,为民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第四,使民与政,即让人民参与政治。第五,选贤举能,与民偕乐。民主的核心,是权力不为任何人所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既然主张以因而只能称之为朴素的民权观民的意向选贤举能,以决狱讼,主张君民同乐,也就有了抵制独裁、专制的内涵,他们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可惜没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传统民本思想尽管不可能领悟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谛,但是它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作为封建君主驾驶臣民的手段和方式,它对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传统思想文化遗产的精华,它对中国后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民族文化土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而且也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总书记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传承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赋予“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始终立足于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有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作为社会事业的落脚点。不仅提出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奋斗目标,而且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从而明确了检验共产党民生建设成效的标准;与此同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论断,也是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又一体现。总之,习总书记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和基本方略之中,明确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彰显了习总书记深情悠长、胸怀天下的人民情怀。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构成了现实的社会,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的人类历史,人民群众的活动规律就是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人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扎根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逻辑起点,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坚持人民是国家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为人民造福”。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要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认识的新高度,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群众路线的最新体现。
人民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创新发展。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发展,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和创新,既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又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4]孟子[A].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叶光大.贞观政要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A],黄宗羲全集[C].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