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芸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捕捉并描述发生在自己或者他人教学活动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分析其中的问题并进行诊断,随即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耗低效; 现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58-001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笔者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现象描述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讲解过多现象
小学一节课是四十分钟,教师一般会在数学课最后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在这仅剩的35分钟里,如果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过多,又或者该节课的知识点比较难掌握,教师可能会出现重讲轻学的现象。学生课堂上没有完全听明白,作业也不能较好地完成,相当于吃了一碗“夹生饭”。日积月累,学生背的账越来越多,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还这些账,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
(二)课件过度现象
新课程强调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于是有些教师就花大量的时间和脑筋去制作课件,并过度依赖课件,不论教授什么内容,都使用课件。明显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知识,建立模型的,却偏偏要利用课件的演示来展示完成。
(三)练习过量现象
通常情况下在上完一节数学课后,教师会布置相应的作业来进行练习。有的教师会布置照搬照抄、机械重复的作业,有的则使用各种练习资料毫不选择地直接布置作业。教师由于大量的练习而消耗过多的时间去批阅,学生由于大量的练习而产生学习疲劳,从而造成高耗低效现象。
二、问题诊断
高耗低效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多样的原因。基于以上三个现象,笔者分析如下:
(一)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落后的教师观念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按照旧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观念的落后也就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单一与落后。教师就这样一味地“讲”,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始终是一个被动接受者,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一般了。
(二)教学方法欠缺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谈话法等。有些教师为什么会在课堂上一味“讲”,就是因为他掌握了讲授法,忽略了其他。虽然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但过度地使用多媒体也会有不良影响。比如教师过多地把时间和精神放在制作课件上,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教学方法上的欠缺必然会对教学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三)练习设计不科学
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但并非任何练习都能取得同样的效果。那些简单、机械、过多重复经常是无效的。教师过分地注重练习的量,忽略练习的质,忽略练习前对内容的精心设计、练习中对方法的有效指导、练习后对问题的及时反思。这样不科学的练习设计不仅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负担,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调动,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三、教学对策
为了转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高耗低效现象,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应的策略:
(一)教师讲解更“适”一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動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享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则适时指导、适度点拨,并在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准备好的学具中自己去认识元、角、分这些人民币。为了教学简单换算,我出示了一把直尺(单价为1元2角),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来付钱。而后又模拟了简单的购物,学生充当买家和卖家。在买卖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学好数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方法更“实”一点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那教学方法必须灵活运用。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演示等教学方法。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接着根据学生分别测得的平行四边形(底与高)、长方形(长与宽)的数值,在小组讨论中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从而引导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后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再直观地感受一下,从而加深印象,掌握新知。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教学效果突出。
(三)作业练习更“精”一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练习设计不仅要有趣味性,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1.基础题:36×52+52×64,125×(80+8);2.变式题:25×44,99×101-99,29×18+29×45+29×37;3.提高题:(67×13+58×13)×8,15×36+65×15。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也让学生有了选择性,从而大大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体会到学习数学是十分有趣与快乐的。
总之,课堂教学中出现高耗低效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百般的,解决的教学对策也是灵活多变的。只要教师具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勤于分析的大脑,敢于应对的勇气,这种高耗低效现象就会在课堂教学中转变。高耗低效现象少了,课堂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