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夜色朦胧》讲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茨威格在这部小说中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为故事设置层层悬念,制造戏剧冲突,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极强的叙事张力,促进了小说高潮的到来。叙事手法也成为他表达细腻感情的有力武器,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夜色朦胧》 叙事学 进入意识 叙事视角 限知视角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现代小说家和传记作家。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善于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也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他诸多的作品中都运用了内心独白和对梦境的描述,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茨威格在全世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高尔基评价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对他的文学造诣做出了极高的评价:“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
国内对茨威格作品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内容大都集中在心理描写、意识流创作、女性形象的塑造、小说的主题、作品艺术特色等角度展开。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其作品,本文将从进入意识、叙事视角、限知视角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荡气回肠的情感小说,体味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作者描绘的真挚情感。
一、进入意识
《夜色朦胧》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英国男孩去姐姐家度假偶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故事。在华莱士马丁所著的《当代叙事学》中这样阐释“进入意识”——“进入意识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看进人物的内心,也可以通过其内心来看。在第一种情况中,叙述者是观看者,人物的内心被观看。在第二种情况中,人物是观察者,世界被观看。”小说以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只进入了主人公——15岁少年的心中,成为故事的叙述者。夏日的夜晚,在與一众贵族朋友聚餐之后,少年百无聊赖地在花园里散步,然而,突如其来的一段艳遇却打破了这个男孩平静的内心世界。作者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不吝笔墨地介绍了少年的感受:
“他眼冒金星,觉得仿佛是星辰骤然坠落,他所碰触的一切都在颤抖、燃烧,宛如火花。他不知道这一切持续了多久,不知道他在这温柔的束缚中过了几个钟头,他飘飘荡荡,踉跄地跌进一种美妙的眩晕里。”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进入了少年的心理,述说他的感受,叙述者与少年合二为一,成为主人公直观感受的宣泄者。然而,在第二天,男孩想急切地知道这个与他有亲密关系的人物是谁,于是视角又从作者转移到了男孩身上。作品通过男孩的视角对其他人物进行观察和描写。他飞快地考虑了所有的可能性,在所有住在这座城堡的女性身上寻找蛛丝马迹:有年轻的伯爵夫人,有叔叔的妻子,还有三个倨傲冷漠的表姐。然而他却一无所获。
就这样,在进入意识的不断运用下,小说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第二天的白天对少年来说漫长无比,因为他在潜意识里渴望着与那个看不清面孔的女人再一次的亲密接触。作者再次附身在男孩身上,有了他的所思所想。“他走来走去,徘徊踟蹰,大厅的灯光已经点亮了吗?是的,此刻每一分钟都膨胀到即将爆炸。”“这具身体紧紧贴着他,让他觉得这颗怦怦跳动的陌生心脏仿佛在自己的胸腔里跳动。”在经历了又一次的欢愉之后,他迫切地想要知道在朦胧月色下这位与他有着肌肤之亲的陌生女子是谁,于是,镜头重新切换到了少年的身上,再次以男孩的视角进行描述。他对餐桌上的女孩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她们的手部进行了特写,想要从中寻找能够证明身份的坠饰。在他想当然地以为佩戴这个坠饰的人就是他要找的人后,作者又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看进了人物内心——“他欢呼着,幸福地战栗着,几乎想要哭泣。他用目光亲吻她脸颊微带透明的苍白肌肤。”
第三人称叙述者忽而看进人物的内心,忽而通过其内心来看,把少年从一个懵懂无知的状态慢慢进入情欲漩涡的过程刻画得惟妙惟肖,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使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叙事视角
《夜色朦胧》采用了多视角的叙事方法。作品的开头以作家本人的视角来展开,交代故事的来历,拉开了与读者的距离。接着,作者开始讲述故事,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并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在开篇和结尾部分偶尔穿插使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男孩到他已婚的姐姐家做客,平日里的主要活动就是骑马、打猎、聚餐、打牌、闲聊等,描绘出一幅苏格兰伯爵家庭生活的图景。男人们打牌、抽烟直到午夜,但是却不带他,因为他是个孩子。女士们在前厅闲聊,当他路过时,她们就压低了嗓音,表明了他在这里的格格不入,表达了他寂寞的内心,为后续情感的萌发做好了铺垫。在小说的结尾,作家讲完了夏夜男孩的故事又采用了“省略”的叙事手法。他用一两句话就交代了故事中三位主人公各自的归宿——玛尔戈特和伊丽莎白都各自结婚了,结婚对象不是他,而他,骤然经历爱情袭击的男孩却再也不会爱上别人了。此刻,作者重新回到了作品中,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将读者拉回现实。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心甘情愿地任由作者带着我们出入于现实与虚构之间,为这个忧伤的故事而垂泪伤怀。
此外,作者用大量的笔墨从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入手,描绘了男孩在爱情来临时的心理感受。当男孩第三次与误认为的玛尔戈特在庭院深处相会后,他的情绪宣泄再一次成为作品刻画的主题:
“从他的胸膛涌出热泪,他感觉到他是多么深爱着玛尔戈特,这种感觉比起在那些颤抖交缠的分分秒秒中还要更加强烈,更加清楚。一种几乎不带欲念却仍旧强大的爱意完全包围了他,忧伤而甜蜜。”
当男孩为了表达爱意冒险爬树却不幸摔伤后,他只能躺在床上,每当玛尔戈特前来探望,他都像受到甜蜜的惊吓,不敢正眼看她。在他的眼中,“她的头发带来了庭院里的所有芬芳,绽放着茉莉的浓郁香气,还有她眼中灿烂的八月之光。”此时此刻,男孩的视角仿佛带动了读者的情绪,让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一起激情澎湃,一起跌宕起伏,好像自己也在谈一场恋爱。茨威格高超的叙事手法成为他表达细腻感情的有力武器,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叙事视角的不断变换也一步步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近。
三、限知视角
“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是指叙述者可以毫无限制地深入到任何人物的内心,对任何人的思想、感情、细微的意识都可以提供信息,可以亲临本应是人物独自停留的地方,还可以同时了解在不同的地点发生的几件事情。”现代小说打破了这一叙事传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叙事逻辑,在叙事过程中通过隐瞒信息、铺设悬念,从而使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地得到增强,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正如谭军强在《叙事学导论》中所说:“聚焦人物的某种限制实际上可以造成叙事作品某种独特的艺术效果。”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运用在《夜色朦胧》的结构上就起到了构建戏剧冲突、促进高潮到来的重要作用。
小说的主要篇幅都是作者在讲述男孩的故事。然而,作者并没有清楚地交代与男孩在花园三次幽会的女人是谁,第一次月色朦胧,事出突然,男孩没有看清对方的脸。第二次,男孩迫切地想要知道女孩是谁,便把女孩身上佩戴的坠饰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身上,最终发现那是一个八角形的坠饰,于是就进一步引出了下文,男孩终于凭借坠饰找到了假的“物主”。但是,作为作者本人并没有向读者揭示,他却任凭男孩继续错判下去。当男孩“确认”了与他晚上私会的就是他的表姐后,他在第二天的狩猎中对玛尔戈特表现了殷勤的态度。但她却非常冷淡甚至认为他很粗鲁。而在男孩的心中,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昨夜还热情似火的爱人在第二天却判若两人。茨威格采用的限知视角制造出了很好的戏剧张力,让我们随着男孩的心理起伏跌宕,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扼腕叹息,很好地带动着读者的情绪,让读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果男孩暗恋的对象不是玛尔戈特,那又是谁呢?茨威格在小说快要结束的地方看似漫不经心地提供了一个细节:玛尔戈特的妹妹伊丽莎白竟然带着一模一样的坠饰出场了,这时,作者才开始认真地描摹起她的样貌来。作者善于制造戏剧的冲突,让男孩的误解一层一层加深,在男孩无以复加地投入了真感情后,却赫然发现,那个人竟然是别人。“假如当时伊丽莎白现身,也许他就会爱上他,但如今在千百个梦里,玛尔戈特的名字却在他心里烙得太深,他已经无法把这个名字从他生命中抹去了。”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限知叙事,才制造了种种误解,才把小说一步步推向了高潮,才让我们在小说的结尾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内心又跟着一起惋惜伤怀,茨威格在短篇小说中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综上所述,《夜色朦胧》是茨威格诸多短篇小说中的一篇。但是,他的叙事技巧与小说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进入意识”的运用,小说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叙述者忽而看进人物的内心,忽而通过其内心来看,把少年从一个懵懂无知的状态慢慢进入情欲漩涡的过程呈现出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茨威格采用的“多重叙述视角”的叙事手法成为他表达细腻感情的有力武器,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情感体验。“限知视角”的运用制造了一个个戏剧冲突和悬念,让主人公在不断的误解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小说的结尾又出其不意地以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事情的真相,推动了故事高潮的到来。正是以上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才使《夜色朦胧》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
参考文献: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小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谭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到后经典叙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吴爱华,女,硕士研究生,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