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说”的现实主义小说结构观

2020-12-09 05:25张旭
参花(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摘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除了著有意义深远的小说,他在创作过程中还对小说写作艺术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这一点从他的随笔中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他指出小说创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小说文本的理论认知。本文试图从路遥“终点说”的角度解析其小说的创作实践,并从“结局”和“终点”两个角度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模式进行分析,发掘路遥小说观念中对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终点说” 现实主义 小说结构 路遥小说观念

从新白话文创作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开始,我国的小说在内容安排上普遍喜欢采用“大团圆式”的结局,这属于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著名作家路遥指出:“应当为文学领域创造出不同于大团圆结局的故事,要摆脱开好人坏人的脸谱化创作,为读者提供新的文学形象。”路遥认为,结局主要指整部文学作品的结尾,而“终点”却不一定指作品终结的部分,也可以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终点或特定情节故事的终点。对于小说中的结局与“终点”来说,在文本结构上无论表层含义,还是深层次的意思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因为路遥提出的“终点说”在文学领域被接受的不多,属于其特有的理论思想,为后文便于跟其他文学概念进行区分,本文将其归结为“终点说”理论。

一、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与手法的论证

(一)对现实主义小说结构的论证

小说作品中的结构,主要指小说里面不同的部分和构成单元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其在作品整体中所处的位置、作用与性质。手法指作者采用怎样的形式用来创作文学作品,对小说的文学创作而言,结构与手法都是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路遥提出:“依据对我国文学领域大量现实主义作品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长篇作品主要以封闭式结构进行创作,这样的结构在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社会问题上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一些线索必须前后呼应,而很多情节无法超出框架进行延伸。现实主义的小说在结构上应打破这种模式化的创作,而采用开放式结构来反映更为复杂的问题。作品的结构核心与主要情节不应对作品构成限制,而应当成为引领主线的‘磁场。”①通过探究路遥的观点能够发现,对当时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广泛采用的封闭式结构,路遥存在不同的看法,其认为作品不应局限于结构的单一性,而应把结构中的源头与核心作为引领作品的要素来使用。所以,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采用单一情节进行现实主义作品的结构设计是不合理的,应当把作品中的“点”连接成“线”,在把“线”作出拓展,通过把所有结构要素围绕作品核心进行发散,从而让作品在结构设计上更具有合理性。与此同时,在其提出的理论思想基础上,路遥还对长篇小说的结构设计问题提出了看法。在其长篇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就使用了开放式结构,由对双水村的描写开始,通过由点带面描绘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现实众生相,逐渐引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由此可以发现,路遥在作品结构的思考上,不仅有对结构理论的研究,还通过在其小说作品中应用,而证明了他结构思想的合理性,其文学思想对我国的现当代文学创作是具有积极贡献的。

(二)对现实主义小说手法的论证

我国文学领域引入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最早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老舍、茅盾等作家都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不过因为当时我国的现实主义创作一度陷入低潮,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逐渐恢复了现实主义创作,并通过引入西方现代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但文学评论界对这一时期我国文学作品的评价并不高,因为受到西方现当代新文学思潮的影响,我国的文学领域很多作品属于赶潮流、模仿性质的创作,而作品内容空泛,徒具形式,这使评论界对很多新文学作品普遍持批评态度。路遥对这一时期我国出现的新文学思潮始终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其虽然主张文学创新,但反对简单的赶时髦性质的创新,路遥认为任何新的文学形式都应有内容和主题作为支持才有意义,只有形式上的创新会让作品徒具形式,这样的创新必然会面临失败。不过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新思潮,路遥也给予了肯定,其指出广泛借鉴和参考文学领域新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形式,这本身具有进步意义,是应当肯定的。

(三)对“现实主义过时论”的驳斥

“现实主义过时论”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领域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种认识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创作者认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已经过时,应当有更新、更具有创造性的文学思想来指导作家进行创作。针对这一观点,路遥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路遥认为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创作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限制过于严重,几十年间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有意无意地缺乏真正客观反映现实的精神,这并非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仅是片面的现实,这是违反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

二、“终点说”小说结构观念的基本内涵

依据对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情况的观察可以发现,“大团圆”式的结局主要是因为当时特定歷史时期的产物,其主要表现为作品中必须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人物,而作品的结局必然是正义胜利而“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而这样的创作模式在八十年代后被很多作家所摒弃,由于改革开放思潮的推动,很多国外的文学思潮开始大量涌入我国,这使得很多作家开始尝试更为个性化的创作,通过借鉴参考西方的新文学思想,摆脱模式化的文学创作形式。路遥也认识到了上述问题。所以,在其小说作品《人生》中,就把主角高加林塑造成了一个平民化,取材于现实中真实青年的文学形象。这是其在文学创作上摆脱政治影响,而追求独立性的大胆尝试。

这一时期,路遥通过文学探索,提出了“终点说”。其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认为文学作品汇总所有人物的命运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终点”;二是作品的情节推进和整体发展具有最终的终点。上述两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但并非完全等同的关系,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终结可以是一个小说的结尾,也可以仅是小说中一个故事的终结,而小说怎样结尾不一定受到人物命运的制约。路遥认为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应当合理地设计其最终归宿,通过把所有的人物命运进行各自终点的设计,才能厘清作品中的人物脉络。他认为作品的结束并非作品中人物命运发展的真正结束,如果按照现实主义思想去进行衡量,作品截取的仅仅是人的命运中值得表现的一段,即便作品结束了,人依然要存在下去,本质上人的命运是不会跟随作品终结而真正终结的。而如果作者刻意要为人物安排一个命运终点,则会形成为创作而无视现实的状态。很多作品刻意安排的“大团圆”结局也正是作者出于作品结尾的考虑而刻意为人物命运做出的安排。不过这样的结尾并不意味着人物的命运“到这里正好终结了”。②

三、“终点说”现实主义结构观念在其小说中的实践

(一)“终点说”小说结构观念在《人生》中的创作实践

路遥采用“终点说”进行其作品结构的安排,导致一些读者认为其小说《人生》在结尾上没有讲清楚,一些评论甚至评论其结尾属于“不是结尾的结尾”。③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闭性文学创作模式对很多读者观念造成的束缚。路遥对作品主角高加林的设计,在其人生境遇的安排上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人生》的最后终结于平常化,而没有明显的高潮或尾声,没有把所有线索交代一个终点就结束,这不符合一般小说大团圆结局的固定模式。另一方面,作品中对高加林的人格进行了复杂性的描写,其人物形象是正面还是负面在作品结尾没有盖棺定论,这一人物未来会出现怎样的转变读者是难以预料的,这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因而导致一些读者认为作品的结尾不是真正的结尾。但是这也正是路遥“终点说”结构思想的体现,因为现实中人的命运不会真正因为某一事件而终结,人只要活着,其形象应如何定性也始终处在发展中而难以被确定。

(二)“终点说”小说结构观念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创作实践

“终点说”的创作思想是在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提出的,因而这一思想跟这部小说的创作活动之间具有多方面的联系。从小说的结尾设计来看,孙少安开办的砖厂经营良好,逐渐步入正轨,但突然得知秀莲得了肺癌。孙少平因而回到煤矿,失去田晓霞的心亟待安抚……很明显,这样的结尾也并未给孙少平和田晓霞安排一个命运的终点,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不过这样的安排恰恰反映了现实中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在时代大潮中,人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变数,读者是永远无法猜到下一刻人物的命运会跟随时代发展而进入到怎样的结尾。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以“终点说”思想对人物命运和小说结构进行的安排和设计,是对以往传统意义上小说作品的“大团圆”模式的颠覆。其在继承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同时,在寫作手法上进行了创新,从而以崭新的小说结构观念,推动了我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注释:

①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②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页。

③路遥:《关于<人生>的对话》,《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页。

(作者简介:张旭,女,硕士研究生,定边中学,中学二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法)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骄傲的法国现实主义开创者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新中国70年戏曲现代化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