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从“寄情于诗”到“寄诗于画”

2020-12-09 05:28王红燕
江西教育C 2020年11期
关键词:游园意境古诗词

王红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一直在尝试将古诗词与水墨画相融合,期望与学生共同探索与实践,让学生能讀诗想画、以画悟诗,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画中有诗,能带领学生从唯美的画走进唯美的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笔者将对诗画融合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诗读百遍筑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也一样,读为先,教次之。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先要让学生好好地读诗,让学生读通、读熟。诵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通过诵读,借助联想,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就会逐步明晰起来。经过反复诵读、逐层深入、层层品悟,学生会渐入佳境,诗词要表达的画面、意境也就自然形成于学生的脑海中。经过反复诵读,学生能体会到诗中丰富的内涵,产生跨越千载时空的共鸣。诵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古人写诗作词很注意锤炼字句,能使缺乏生机的静态美转化为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动态美,使作品的意象生动、鲜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笔者认为熟读、熟背应是第一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诗文“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观之如明霞散绮”的艺术境界。

二、依诗作画添想象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要想让古诗转化成美妙的画,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文字变成灵动的画面。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杜甫在《绝句》中描写浣花溪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的诗句,他用黄、翠、白、青四种颜色,衬托出春天景色的秀丽明朗,让读者眼前自然浮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春景图。此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拿起画笔,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执笔作画。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字面意思的理解,还要让学生代入角色,激发想象力。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描写游园时的所见所想表达了春日游园时的美丽心情。其中,“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诗更是充满了想象,诗人站在柴门前,轻轻地敲,敲了几次,门为什么敲不开呢?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诗情画意再融合

“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古诗词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小学生都是凭借已知的形象去想象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感官去感受图画中的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课外,笔者让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和书本的配图,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寻找一些图片进行再创作,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评比,看看谁的画最漂亮,谁的画最有创意,谁的画最有意境。这样的方式能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四、加深意境唤美感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诗词的意境一般都比较隐晦,只能通过深层次的赏析才能准确领会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小学生知识面和生活阅历有限,鉴赏能力较弱。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直观形象的内容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配置图片、动画及音乐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让学生触景生情,在情境的帮助下,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优美的画面。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笔者打印好黄鹤楼的照片,让学生想象李白站在高处目送好友孟浩然的船只渐行渐远的画面,并请一名学生尝试着画出“孤帆远影”的场景,最后消失在无尽的江流尽头。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句句写景,没有直接写出诗人对友人的离开如何依依不舍,而是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中的“孤”和“唯”渲染出不舍的氛围。

古诗词中的美随处可见,有婉约美,有豪放美,有画面美,有意境美,从语言美到画面美再到情感美,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一个人小时候的艺术体验,也许决定了一生的视野和思考,诗词读多了,长大后的每次旅行,都像是故地重游。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跟随着古代文人墨客的脚步,寄情于诗,寄诗于画,真正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作者单位:江西省共青城市甘露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游园意境古诗词
游园小问
踏青古诗词
游园——畅妈手作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游园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