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古代乐、舞一体,礼乐政治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中明确的论述已证明早在上千年前当政者就把国家的政治安全建设与文化安全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本文笔者从新时代国际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背景下出发,重新审视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舞蹈艺术,探索其在解决我国文化安全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舞蹈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区别和其优势。带着弘扬的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目的,以古鉴今,剖析我国古今以舞蹈手段建设国家文化的潜在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建设;舞蹈
前 言
从党的十七大中提到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具体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毋庸置疑的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再到“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建设已然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临西方文化强力渗透我国的时代背景下,
习主席问到:“如果战争明天打响,我们准备好了吗?”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一场战争,可谓成王败寇。
而文化的战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持续了多久,甚至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成、什么是败。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在文化的战场上,则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一览全球,历史上多少强大的文明、伟大的民族,几百年游戏人间,显赫一时,昙花一现,唯有华夏民族屹立世界五千年而不倒,血脉流传至今。这与我国自古以来的在文化建设上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根本。
中华之文化似水般源远流长,从未被任何艰险阻断。值得探究的是:我们如何汲取我国自周朝以来留下的宝贵的文化建设经验与教训,在新时代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优秀文化输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同时与欧美文化进行抗争。而笔者想以中华文化之瑰宝的“舞乐”为出发点,研究我国古代的舞蹈艺术除艺术审美功能以外的重要价值,以其作为当下解决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突破口。
一、意识形态阵营的对峙与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并不仅仅是在当下才存在的,早在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所提出“轴心时代”中孔子和柏拉图就分别在各自的环境和条件下提出了各自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孔子以“礼”治天下和柏拉图提出“理想国”、“哲人王”的构想,其两者都包含着深刻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随后,全球各个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們都对国家、社会和人的问题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自的看法,终而发展成不同的理论学派。这种由文化的不同而衍生出的差异,随之形成于“主义”差异与阶级差异,最终反映在了政治制度的区别上,从而造成世界各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与经济意识形态的不同。甚至也因意识形态的不同,各个不同的文明之间也陆续产生了冲突。所以文化的问题,可以引发战争。看似文化与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其实两者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国际政治也影响着国际关系。因此在国家安全范畴中的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就显现了出来。
(一)文化的概念及文化与人的紧密联系
研究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必然首先要定义文化。而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已有几百种,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2]而在中国的《大辞海·文化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是指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多年来,要讨论文化的问题,普遍需要按部就班地定义什么是文化,而在此之前笔者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文化”一词是怎么产生的?换而言之,人类文明中创造“文化”这一概念是为了干什么?
“文化”概念的出现其因有二:一是为了界定人与兽,二是为了区别人与人。
其一:文化只产生于人类文明之中,动物没有文化。甚至,野蛮人都有野蛮文化,但我们不把动物的某种行为称其为文化。“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语言系统中。早在我国战国时期“文”与“化”就已并联使用--《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而后,第一次合成一个整词使用的是刘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再后的《文选·补之诗》中的“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首次被合并成一个名词使用。从“人文”二字的并用中就可以看出文化是紧紧与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从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产生的结果,是人独有的。在看西方,“文化”一词culture源于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罗马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拉丁文,其中包括了培养,栽培,养殖,耕种,照看等等意思。其涵义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人工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加以驯化和培养,使之成为符合人类需要的品种,此单词的各个原意,也都显示出了文化是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行为。所以在文化广义的定义的中,更强调于文化是属于人类,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其二:狭义上的文化定义区别了人与人。从时空的角度定义文化,狭义上,文化是人类在其各族群中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在相对集中的地区中某种存在历史惯性的、相对统一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它包括了人群的思维方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趣味、道德法律、生活习惯等等。例如:东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其文化所属就别区别开来。
总而言之,人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是人类创造了文化、控制了文化。反之,当文化产生时,文化也就控制了人的精神和行为。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生活,聚之以群并冠之以名,其人群也就潜在的受到其所处文化的制约。而所谓国家文化安全,实质上是预防国家失去对本国文化的控制权。失去文化控制权,也就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人的控制权,从而国家政治安全也就受到了威胁。
(二)我国由历史产生的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范畴之中,并不源生于国家安全,它是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与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
回看近代历史,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力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受到重创,文化也必然随之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由于政治上的失败,直接造成我国由内而外地对本土文化产生了质疑,西方的文化意识开始大量的进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国内开展洋务运动,军事的孱弱促使西方科技进入中国。由于西方科技的引进,西方文化也随之而来。那时的美国已经有意识的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据《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记载,李佳白在1883年受美国长老会的派遣来华传教。到中国后,李佳白改穿中国服,戴假辫子,“一如华人仪式”,一手拿《圣经》,一手捧“四书”,进行他的传教活动。而后戊戌之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并再版《新学伪经考》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自称为新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近代西方已经企图用文化入侵的方式破坏我国文化安全,但由于洋教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这是中国首次因东西方的文化矛盾激起的军事斗争。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西方也率先开始在文化安全问题上进行探讨和研究。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曼在《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首次提出“国家安全”这一概念。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此也引发了各国家的安全意识从政治、军事领域扩展到了经济、外交和文化安全上来。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被纳入了国家政策与战略研究的正式议程。1951年,加拿大政府颁布了《皇家科学、艺术、教育委员会报西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军事防卫能力必须确保国家安全,我们的文化防卫能力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文化安全与军事安全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分割。”
二战结束后,欧洲在各个领域严重受挫,许多艺术家为了躲避战乱,也陆续移民美国,美国作为收益最大的一方,有意识地将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拉回美国本土。因此其迅速掌握了国际艺术上的话语权。基于此历史条件,美国已在当代国际文化竞争中占绝对优势,以至于20世纪末期的冷战期间使用文化入侵的方式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严峻,其问题也主要来源西方敌对势力。文化安全问题,产生于双方意识形态的对峙,也正是冷战促使了各个国家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此后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极力侵扰的我国的政界、商界、学界中的精英阶层,同时也运用宗教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对我国国民进行渗透影响、分化瓦解。近年来,西方利用网络媒体,通过一个个事件,抹黑党的领导、瓦解政府公信力、制造价值冲突,从整体上侵蚀我国文化防线。
二、乐舞制度与文化安全
中国为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其实自周朝开始我国就有了保护文化安全的意识,把国家的文化建设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把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紧紧的绑定在了一起。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范围内,我国乐舞制度独树一帜。《周礼·保氏》中这样记载了周朝文化治国的政治路线:“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就论述顺序的排列而言,知“武”先知“文”--文化建设的意识排在军事建设意识之前,即“礼”、“乐”先于“射”、“御”。将文化摆在军事之前,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纵观历史的长河中也证明了一点,武力是不能征服世界的,正如《周易·彖传》中所提,只有人文可以化成天下。贾谊[4]评价周公姬旦曰: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5]其原因之一是周公制礼作乐,集华夏文化文化之大成,奠定了华夏文化之基。這是我国的首次以国家层级的名义去建设民族文化,中国舞蹈艺术从此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舞蹈是人类文明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功能有很多。而在我国,古代乐舞不仅仅是用来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它以“礼”的形式为最终呈现,成为了国家政治的手段。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包涵了巨大的文化归正价值。概括来讲,就是乐正则民治,民治则国富,国富则军强,军强则国安。《论语》所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正是反面例子,说明了礼崩乐坏,乱则国必乱。
(一)以舞蹈艺术建设国家文化的效能
探寻华夏“礼乐”之根,在上古史册中记载的是黄帝始制衣冠礼乐。为什么黄帝凭借军事行动战胜炎帝以后,选择修礼制乐,而没有选择继续扩大军队?黄帝的制衣冠礼乐的行为其实质上就好比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做法,战胜之后迅速夺取世界文化的话语权。相比当代的美国而言,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了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上古时期黄帝已经在有意识地建立民族文化体系。文化体系的形成,是开启用文化征服之路的基本前提。其次就是掌握主导文化的权力。在中国这边大地上,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不断遭受强敌的侵略,还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印证了一个观点:当你得到了这边土地的文化主导权,你才真正统治了这片土地。也正如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所说:“战争的精华,不是在胜利,而是在于文化的展开。”而在文化开展的路上,不管是黄帝还是姬旦,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使用舞蹈这门艺术。舞蹈艺术也从此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进入政治家们的视野。
我国关于舞蹈最早的记载,不管是云南沧源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还是新疆库鲁克山岩画,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同一地区的岩画上各个舞人身上的服饰、道具形态各异、种类繁多。而在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盘上,各个舞人不仅服饰统一、发型统一,舞姿也相同。统一了舞蹈,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文字语言尚未成型,舞蹈的统一也就成为了最高等级的文化统一。上古舞蹈,舞、巫一体,祭祀是舞蹈的一个重要的职能,而祭祀活动在古人类的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统一了舞蹈,祭祀的样式也就被统一了。此民族最高礼仪的统一了,此民族的正统服装和造型也就被统一了。从而人民的文化意识也就统一了。在文化建设的整体中,能确定舞蹈艺术的样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用舞蹈艺术来进行文化上的归正,其做法四两拨千斤,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智慧与财富。
1、舞蹈艺术的易流通性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不同的语言、文字是需要翻译的。经过马克思主义激烈的文化批评与 20 世纪早期对语言本质的再思考与再研究,当代人们逐步回到对“语言”的注重上来,并深刻影响了包括舞蹈在内的大部分艺术的本体回归。舞蹈艺术其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而肢体语言不需要翻译,它能使人与人进行直接的沟通。其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就在于对外可以进行有效的文化翻译,从而其易流通性就显现了出来。任何艺术作为人类表达的媒介,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其本质是一种概念输出的翻译业务。而舞蹈作为肢体语言,其是一种原始的语言,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真实而直接的本能“反应”。又因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文字所翻译的内容难免会存在偏差,用舞蹈进行相互的交流就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其表达省时省力且精准无误。舞蹈不仅是在沟通方式上,有着良好的流通性,其在所传达的内容上也有相当的流通价值。
舞蹈是融合听觉视觉的、动态的、极具符号性的艺术,它用人类与生俱来的肢体作为工具,灵活多样、变化万千,富含个人深意的同时也能表达整个文化背景中这个群体的精神内核。例如林怀民的舞蹈作品《九歌》以屈原的诗篇作为跳板,呈现一场剧场祭仪;《行草三部曲》从我国书法的美学出发,来丰富舞者的动作,展现中华气韵只精髓;《水月》以佛家偈语“透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为灵感,以太极、明镜为呈现,彰显中华传统而深邃的哲思。舞蹈艺术深刻、直接而易懂的方式,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可谓东方文化的交流之窗。
2、舞蹈艺术的多样传承性
舞蹈所传承的不仅仅是舞蹈本身,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所承载的是此区域下多元的文化属性。在蒙古族舞蹈中有大量的马步动作,有模仿鸿雁与雄鹰的造型,这在非游牧民族的舞蹈中是没有;维吾尔族舞蹈刀郎反映这其民族特殊的礼俗;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的傩舞是具有强烈宗教色彩,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舞蹈艺术是以高度抽象、高度凝练的方式,集文化该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身,包涵了神话传说、祭祀传统、劳动方式、社交方式、运动习惯、礼节礼仪等等。其次,在舞蹈的音乐和服饰的元素上,也是极具历史性和传承性,所谓衣冠礼乐,更是直接反映了衣食住行。1996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韩国文化周”上,韩国国立乐院表演了从1464年朝鲜世宗大王时期就存在的“宗庙祭礼乐”。舞蹈让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其民族仪式几百年流传至今。日本现在的舞台上仍有从江户时期就出现的“能乐”、“狂言”、“歌舞伎”等拥有很长历史的舞蹈作品。他们的皇室正统舞蹈,是与民间娱乐舞蹈完全分开的,但用同是具备日本的文化元素。日本舞蹈的传承让其舞蹈文化不失去娱乐性的同时,又形成极具日本风格的体系式的文化艺术。
再谈及我国古代舞蹈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乐记·魏文侯篇》中魏文侯曰: “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不能否认古乐存在观赏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儒家是对“郑卫之音”的出现持反对意见的。东周春秋时期,郑卫之音盛行,它作为当时的“新乐”与古乐相对,《韶》是虞舜时代流传下来的音乐,它便是古乐又称“雅乐”--雅正之声。孔子曰《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由此可见孔子力推古乐。孔子在世时,一直以振兴礼乐文化为己任,其所推崇的是“古乐”而非“新乐”!发声“礼崩乐坏”是谴责各诸侯不知古乐的正在存在意义却拿之当作娱乐消遣,谴责诸侯国的私下改编舞蹈使“乐舞”失去了“礼”的作用、破坏了“礼”的传承、扰乱了“礼”的秩序。古乐的枯燥、僵化,其实是舞蹈在传承中不可避免的。当所谓的古乐已经被传承了约三百年之久。三百年前的人的審美观怎么可能与当下的审美观相同,就像现在日本的“能乐”也没有太多观赏性。但是,作为传承民族血脉文化的舞蹈,其带来的文化价值是娱乐性舞蹈所无法企及的。有些舞蹈作品,其功能和作用就是用来传承民族血脉、稳固民族文化根基的,只从娱乐性和观赏性去评价这类舞蹈,本身就是片面性的行为。
舞蹈所能传承的是多样而且具体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更体现了该民族的核心精神。这种以国家仪式去传承舞蹈并传承文化的做法,是中国开创的先河,是汉族传统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而这些也正是汉族文化建设之精髓—以文教化、以舞传承。
3、舞蹈艺术的大众参与性
随着群众自身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群众文化的普及,当代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群众舞蹈文化也应运而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舞蹈艺术的大众参与性使文化接受者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文化氛围中去,从而使其能快速且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理解文化的内在精神,进而达到文化普及的效果。随着业余舞蹈文化的普及,当全民参与其中,若将其舞蹈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无形之中就营造出社会范围的文化气氛。这就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土壤。例如中央民族大学编创的类广场舞--《民族韵律操》,其以歌曲《我爱中华》作为配乐,以大量的民族舞蹈作为片段元素而编排,动作随着音乐节奏而编排,简单而又极具文化特点。无论男女老少,非舞蹈专业人士都可以参与其中,其舞蹈时间不长可反复起舞,一度造成千人齐舞的场面。此《民族韵律操》就把舞蹈的参与性用得恰到好处,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参与者减轻压力、强身健体的同时又得到文化的渗透。
这种广场舞的舞蹈形式,是我国独有的,但其实,我国舞蹈传统中本身就存在这样人们参与性极强的舞蹈形式。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果谐》、《锅庄》其都是流传于西藏广大的农区,是深受藏民喜爱的自娱性圆圈舞。每当节日,伴着音乐和简单的动作,人们边歌边舞可通宵达旦。
到现如今短视频应用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和普及,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民群众从而可以更快速的参与到舞蹈中去。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契机,通过人民大众的参与而快速且高质量的建设国家文化。
舞蹈艺术以极高的姿态进入华夏先祖的视野,在漫长的融合发展中,舞蹈在华夏大地上有了独特的名称--“乐舞”。祖先以舞蹈入手进行文化治国的做法,启发着我们一代一代的子孙。
(二)舞蹈艺术的仪式化发展的思考
当舞蹈作为一种礼节和仪式时,其就能结合着服饰、音乐等各个方面对外进行极其有效的文化输出。例如我院出访新西兰时,所看到的毛利人的舞蹈,就是被毛利人当作接待礼仪的必看舞蹈。观看舞蹈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他们的礼仪。而且毛利人的舞蹈,不仅仅出现在新西兰外事访问的接待礼仪中,也出现在新西兰队参加的国际体育比赛的开场上。毛利人已然在用礼仪去输出文化,与我国古代的“礼”、“乐”并行的做法如出一辙。
毛利人在现代社会有极强的文化意识、并保留自己的传统与文化。包括当今的日本与韩国,他们都保留的自己本民族的仪式性舞蹈。而当今中国的舞蹈艺术中,舞蹈仪式化已经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更多是以观赏化、娱乐化主导现代社会。将“乐”与“礼”结合的做法,是否适用于我国当代的文化环境,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从乐舞中蘊含的核心价值观
习主席说:“文化之争,本质上说价值观念之争。”没有正确价值观支撑的文化艺术,其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偏,任由国际风潮文化的摧残。但从国内舞蹈艺术来看,如今已经有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化风潮的影响。先看其历史原因: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扶持下,中国舞蹈彻底被芭蕾化。训练体系是芭蕾的、舞蹈动作元素上加入芭蕾舞、舞剧结构上使用芭蕾传统结构。改革开放以后,美国流行舞、流行乐进入中国,占据着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再加上美国现代舞、德国表现主义风格舞蹈冲击国内舞台艺术的审美观念,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舞蹈在艺术和娱乐圈里已经不占主要席位,舞蹈在艺术风格上丢失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遗失了当代核心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活动上来看,人们的任何一种言行都反映了其背后深刻的文化诉求。在西化风潮席卷中国的今天,美国早有预谋的开始了文化入侵,中国人开始喝可乐、穿破洞牛仔裤、以西装革履为正装、开始关注NBA、开始关注好莱坞、开始过洋节,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更多时候被当成了非主流,以欧美主流的文化内容领先于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之中。在20世纪这个世界历史变革最剧烈的时代,艺术思想、艺术流派也随着变的繁杂多样,西方敌对势力也不断对我国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不反对中国舞蹈艺术融入西方芭蕾、现代舞的元素,但这不能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不反对地区多元化进程,但在外来文化的席卷下,我们不能丢失自己的传统和自己方向。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就等于把自己土地上的文化主导权拱手让给西方。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文化建设与我国当下的国际地位并不匹配,依然处于西强我弱的环境中。在此情此景下,我国舞蹈艺术在表现内容中更应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机结合,大胆借鉴西方文化的优长之处,在开放中守护文化安全,并以此方式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把我国核心价值观深刻地、现实地而非抽象地、浅表地融进舞蹈艺术作品中,也正如《周易》所提,以人文化成天下。
注 释
[1] 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德国哲学家,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2] 原始文化 爱德华·泰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1
[3] 胡惠林,刘世军1.大辞海·文化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1.
[4]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5] 西汉,贾谊 ,《新书·礼容下》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作者简介:张艺腾(1996年10月),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研究生,艺术硕士。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旅舞蹈表演专业,研究方向:军旅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