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自然与更有效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呢?教师可以尝试与文学作品相整合,通过引导学生讲述故事、编演剧本、模拟法庭,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中深化体验,升华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以此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讲述故事,自我教育
讲故事这种形式,既能淡化讲学的痕迹,又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尝试这种教学形式。具体来说,就是结合课堂目标和教学内容设定主题,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鼓励他们走上讲台大胆讲述。
例如,在教学“感恩父母”时,笔者就采用让学生讲述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前,笔者让学生去收集和准备与感恩父母主题相符合的故事,既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身边人的故事,还可以是童话故事等。课下准备,课堂上讲述和交流。在课堂上,有个学生讲的是乌鸦反哺的故事:乌鸦生育了子女以后,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地觅食喂养自己的子女。在老乌鸦年迈无法出去觅食的时候,子女便会出去寻找可口的食物孝敬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直至老乌鸦自然死亡,这就叫“乌鸦反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向乌鸦学习,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就这样,学生走上讲台交流了感受和心得,从分享和反思中更深刻地懂得了感恩父母,理解父母。
在小學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但要想真正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能更好地表达故事内容,把二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编演剧本,深化体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想深化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是不容易的。而编演剧本的形式能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参与到剧本的创编和表演中,从而在体验中深化认识,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远亲不如近邻”时,笔者结合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让墙故事,进行编演剧本。剧中涉及三个主要人物,张英、张英的妻子、张英的邻居吴氏。剧本的内容就是:张英府第与吴宅为邻,两宅之间有一块空地做过往通道。后来,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空地建房,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信京城,告诉张英此事。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张英寄回的信,家人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笔者让学生结合故事梗概进行剧本创编,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让参演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明白邻里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整体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虽然表演达不到最优的效果,但教师要保证剧本编演的完整性和内容的教育性,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体验,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三、模拟法庭,升华意识
模拟法庭是如今逐渐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一直被高校法学院广泛采用,指的是模拟完整的法庭,进行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正式开庭等环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
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时,由于涉及的很多规则都蕴含法律知识,笔者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方面知识。以交通规则为例,事件是某某在上班路上赶时间闯了红灯。在模拟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当法官进行判决,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谈到就算没人、没车、赶时间都不能闯红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学生认识和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建立了规则意识,提升了道德品质,增强了法治观念。
总而言之,整合文学作品形式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感化教育,从讲述故事、编演剧本、模拟法庭的教学实践中,既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也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教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