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思潮的进步

2020-12-09 05:30霍晓霞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留学制度建设

摘 要:对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与深入,眼光局限于教育史本学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既需要拓展研究领域,又需要转换角度,创新研究方法,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关注与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如今,教育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已经被众多学者关注,但对于社会民众与教育制度的互动研究,却仍显缺乏,忽视了教育的多元价值。本文选取制度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女子教育对于近代教育思潮进步的影响,试图对教育史与妇女史的研究做一个适度补充。

关键词:近代教育;女子;留学;制度建设

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本质含义来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它指的是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和封建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教育,逐步向近代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新式教育转化演变的过程。”[1]教育近代化实际上与经济、政治近代化相连,在教育近代化轉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近代教育思潮。研究近代女子教育的制度建设,对于近代教育思潮的进步的全面理解有正向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思想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相继产生洋务派、维新派和民主派的理论主张并进行实践活动。与此同时,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促进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之后的妇女运动,并带来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教育平权,开展女子教育,即是女性觉醒的重要表现。

19世纪70至90年代,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在中国思想界出现了要求广泛地学习西方、对现行经济、政治、文化进行资本主义性质改革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同时也注意到传统教育不予考虑的妇女教育问题。早期维新派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女子教育的思想家,他们以挽救中国危亡为核心,吸收西方男女平等思想,批判旧中国有关妇女的种种恶俗,最早提出开办女校,让女子接受教育的主张。早期维新派认为女子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强调妇女教育对谋求国家富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认为女子教育与子女教育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家庭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成长所负责任比父亲大,影响也深。而女子接受教育对家庭也很有好处,利于接受女德。他们以培养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作为女子教育的目的。“相夫教子”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女子教育思想。只有女子在家庭中恪尽职守,男子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勇担为国尽忠的义务。女子教育的内容以传统女学为主,西学为辅,这是由他们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教育形式则为学校教育。

早期维新派对于女教的看法虽略显保守,但仍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郑观应虽未脱离封建主义女子教育观念,仍主张《女孝经》、《女训》、《女诫》、《列女传》等为女教的必读书,但他较早的提倡开设女学,具有重要的意义。[2]在《女教》中介绍了欧美女学的情况,指出女子教育的具体途径,论述了女子教育的意义。并把“女教”和“商战”同样视为立国要旨。康有为认为妇女也应该同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权利。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妇女也应在文化教育上享有同男子一样的权利。但他维护孔子的权威,使之对于女子教育的构想更多的显为空谈。康同薇也认为男女应当平等,所以要创造条件让女子平等的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办女学不但要设立小学、中学,还应该设立大学。而梁启超早在光绪二十二年就著《变法通议》,其《论女学》一文,痛陈女子不学之害。他强烈的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固有观念,从“女子不可教论”、“女子思维与行动的束缚”、“女子欠缺社会急需的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当时女子不受学的原因,进而论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女子教育机会的缺失是由于女子思想和行动的束缚,时人普遍认为的女子缺乏当时社会所急需的能力——即女子缺乏像男子一样的强攻击力,故造成女子教育被忽视。实际上女子与男子受学能力相差不甚远,女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获得职业以自养,同时还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美好,“有学”的女子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然而主张进行女子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遭遇了强大的阻力,他们最先面对了社会民众对于女子教育的不相理解。其中,张之洞对于女子教育的看法,或可以表明大多数时人的态度。他认为,“中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宜结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配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故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令其能识应用之文字,通解家庭应用之书算物理,及妇职应尽之道,女工应为之事,足以持家教子而已。其无益文词,概不必教”。[3]然女子教育的开展是顺时代之潮流,遂女子教育虽开始不为多数人所认可,但还是逐渐开展起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学堂章程》,规定设立女子小学及女子师范。女子小学堂以“养成女子之德操与必须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发育”为宗旨。分为初、高两等,初等小学的课程有五科:即修身、国文、算术、女红、体操,以音乐、图画为随意科。高等小学的课程有九科:除前列五科外,加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格致、图画四科,而以音乐为随意科。对于女子的教学科目除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外,也针对女子与男子的不同特性,保留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固有要求。关于训育方面,与男子有三点不同:一、不许违悖“中国懿媺之礼教”,不许沾染“末俗放纵之僻习”;二、禁止缠足的恶惜;三、女子性质及将来之生计,皆与男子殊异,所施教育,务须各有分别。[4]至于女子小学的行政及管教,大致与男子学堂相同,惟有两点需要注意:一、须与男子小学堂分别设立,不得混合;二、凡堂长、教习均须以女子充当,不过可设男子经理一人。女子师范学堂以“养成女子小学堂之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期于裨补家计,有益家庭教育”为宗旨[5]。从女子师范学堂的宗旨不难看出,女子教育旨在发挥女性固有价值,未将女性放置于与男性同一公平界线之上,仍是作为男性辅助,未凸显其社会价值。女子师范学堂课程共十三科:即修身、教育、国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家事、裁缝、手艺、音乐、体操,但音乐可作为随意科。女子师范学堂学生不收学费,学生毕业后,须服务三年,即在毕业后的三年内,有充当女子小学教习或蒙养院保姆的义务。

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蔡元培先生已于上海与蒋观云等创办“爱国女学校”。民国五年(1916年),蔡先生在爱国女校演讲,追述爱国女校创立之目的说:“本校初办时,在满清季年,含有革命性质。……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至民国成立,改革之目的已达,如病已愈,不再有死亡之忧,则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再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兹特就女子方面講述之:……今先言吾国女子之缺点,女子因有以来男子之性质,不求自立,故心中思虑毫无他途,惟有衣服必求鲜艳,装饰必求美丽,何也?以其无可自恃也。……高尚之品行,未可求诸寻常女界中也。今欲养成女子高尚之品行,非使其除依赖性质有自立性质不可。然自立不可误解,……乃自己有一定之职业,以自谋生活之谓,……盖不信女学为培养女德之所,而谓女学乃损坏女德之地,非女学之幸也。又今日女子入学读书后,对于家政,往往不能操劳,亦为所诟病,必也入学后,家庭间之旧习惯,有益于女德者,保持勿失,而益以学校中之新智识,则治理家庭各事,必较诸未受教育者,觉井井有条。……寓学问于操作之中,可见女学固养成女子完全人格,非使女子入学后,即放弃其固有之天职也。……益可见徒知读书,放弃家事,为不合理也。[6]

爱国女校创立的目的,由开始的拯救民族存亡而提倡教育,到养成国民完全人格,教育的目的更加平民化、生活化。蔡先生所讲女子需寻求自立,拥有职业自谋生活,但也不可抛弃女德,甚至于女学实际上有益于家事治理,讲究二者均不可偏废。此说或是为减少反对女学的压力,加大民众对于女学的接受度,同时也是当时境况所限,一味提倡女子完全人格而忽视女德,不仅为社会大众所不容,对于女性自身根深蒂固的思想也是莫大的挑战。女子教育,重在塑造独立的完全人格,培养身心健全的女性,间接增进民族的健康,蔡先生之论,可谓千古不磨。民国九年(1920年),蔡先生于北京大学,首先招收女生,使女子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女子教育从少数知识分子理解并倡导到学部颁布章程,其间实际经历了大众对于女子教育的逐步理解与接收,虽其中不乏传统视角下的女学、女教,但对于近代教育的进步实际上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近代女子教育的制度建设,对于近代教育思潮的全面理解有正向作用。女子教育作为近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社会大众由拒绝到逐步接受的过程,也反映了教育思潮的进步。女子教育从少数知识分子的倡导到发展成为社会民众所接受的教育模式,虽保留部分传统观念下的女教思想,但对于男女平权,保障女性受教育权的社会思潮的发展传播,仍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制度建设,为全面理解中国教育近代化思潮作出了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论著:

[1] 李定一、包遵彭、吴相湘编纂:《中国近代史论丛——教育》(第二辑第六册),正中书局,1979年

[2] 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第245-24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田正平:《中国教育近代化历史进程的启示》,《中国教育报》1998年8月8日

[4] 郑观应:《女教》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5] 黄中《我国近代的教育发展》,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0年

[6]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二册

[7] 孙德中编:《蔡元培先生遗文类钞》,复兴书局

[8] 《中华教育界》第十四卷第三期

论文:

[1] 夏天兰:《近代留日、留美学生与清末明初社会思潮》,延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 侯强:《从清末妇女报刊的兴办看女性解放的思想启蒙》,《编辑之友》,2017年8月

[3] 唐素玲:《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以<论女学>为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10月

作者简介:霍晓霞(1994—),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留学制度建设
浅析留学博士的成长发展
英国脱欧对我国赴英留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浅析日本留学对日语专业大学生日语能力的影响
中国留学生低龄化现象分析
浅谈如何理性选择出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