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赛 阮文珍 蔡新兰 蒋立谊
压力性损伤是指皮肤和深部软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隆突部位,可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损伤或开放性溃疡,可能伴有疼痛[1]。压力性损伤临床治疗相对困难,一旦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也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如何有效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及难点。2019年3月本院护理部与信息处合作,研发了基于信息化的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并对该系统不断完善与优化,在全院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开设临床科室39个,开放病床1 500张,临床护士2 000余名。压力性损伤质量控制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护理部成立压力性损伤质控管理小组,每季度进行全院压力性损伤现患率调查,每个科室设有2名压力性损伤质控联络员,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根据Braden量表[2]对住院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Braden评分≤12分为高风险压力性损伤患者,需同压力性损伤患者一同上报,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并后续观察处理。
1.2 基于信息化的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特色功能介绍
1.2.1 压力性损伤护理会诊 通过录入住院号自动获取患者信息,避免了传统手工书写存在字迹不清、抄写错误等情况,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勾选会诊要求,如专科指导、协助皮肤评估、医生邀请会诊等,压力性损伤质控管理小组会在收到会诊单后立即完成确认,并到临床科室进行现场指导处理,完成后可即时录入会诊意见、处理过程,并自动记录会诊专家及会诊时间,会诊全程可查询。
1.2.2 压力性损伤报告 包含疑难高风险压力性损伤及压力性损伤两种情况,通过住院号自动获取患者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除了记录Braden评分、压力性损伤来源之外,还可通过标准结构式模块具体勾选描述压力性损伤的部位、大小、深度、分期、潜行、瘘道、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等,后续可动态记录转归情况,并自动记录责任护士信息,使压力性损伤和高风险压力性损伤从入院到出院全程可追溯查询,并动态观察实施干预。
1.2.3 压力性损伤审核预警、查询功能 按照责任护士-护士长审核-专科小组审核的模式,逐级上报,同步监控,当班责任护士需在8 h内上报,护士长在24 h内完成审核,压力性损伤质控管理小组会接收到预警信息,从而及时完成审核。同时该系统还可查询全院患者压力性损伤情况,为持续质量改进及护理科研提供依据。
1.3 观察指标 2019年3月基于信息化的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开始应用,收集2018年8至12月(应用前)与2019年8至12月(应用后)高风险压力性损伤患者数据,比较两组患者高风险压力性损伤评估正确率(在Braden评分、压力性损伤评估、防治措施中有一项不符,即为评估不正确)和高风险压力性损伤上报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应用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后,高风险压力性损伤评估正确率由75.88%提高至92.20%,高风险压力性损伤上报率由78.75%提高至9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高风险压力性损伤评估正确率和上报率率比较[例(%)]
3.1 评估有效规范,提高预见性 通常认为,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大部分压力性损伤是可以预防的[3]。通过风险评估,提高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将关注重点向预防转变。在压力性损伤上报环节,患者信息可自动导入获取,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和正确性,护士由传统的描述性语言向勾选相应标准模板转变,保证数据内容描述全面、规范、完整,弥补部分护士对压力性损伤知识的不足[4],杜绝因防护意识淡薄及经验不足造成漏评、错评。电子会诊单取代传统纸质会诊单,简化上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通过预警系统,会诊专家在规定时间内到科室进行评估指导处理,保证压力性损伤评估质量,提高护士对压力性损伤管理的积极性,提高高风险压力性损伤上报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3.2 全程动态监控,持续质量改进 在责任护士-护士长-专科小组三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管理者对压力性损伤处理过程可追溯,责任到人,提高临床护士对压力性损伤管理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对于难免压力性损伤,强调反复动态,随时评估[5],基于信息化的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压力性损伤患者及高风险患者从上报、审核、处理、跟踪、转归等全程动态监控,信息共享,管理者可根据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持续质量改进,不断提升压力性损伤的护理质量。压力性损伤数据可全院信息共享,为护理科研提供依据。
随着医疗水平的日益发展,信息化延续护理已成为趋势,压力性损伤管理系统基于信息技术,采用标准结构式评估模板,电子会诊单替代纸质会诊单,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士压力性损伤预见性,从而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压力性损伤全过程可追溯,责任到人,实现全程动态监控,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