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水陆画特色探析

2020-12-09 03:59:32聂世忠
文化产业 2020年29期
关键词:水陆梅山

◎聂世忠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基础教研室 湖南 邵阳 422000)

水陆画题材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佛、道教系统的神佛,如诸佛菩萨、诸天、明王、罗汉、护法神等;三清、五岳、十二真君、二十八宿、列曜、六丁六甲、八仙等;二是混合佛、道及民间信仰的鬼神如龙王、阎王、六道中的畜生和、一切堕入六道轮回的鬼魂等,三是梅山民俗影响下的梅山水陆画。水陆画早期又称功德画,是一种民俗画、圣象画、师公画(法教画)。

一、水陆画的形式与特色

水陆画的形式有卷轴、壁画,还有水陆版画、水陆画牌子、水陆雕塑等,梅山地区流行的张五郎的雕塑便是水陆雕塑。

水陆画中不仅有单幅、组合式的神佛画像,还有许多儒、释、道的故事画,如目连救母、兰陵王、白起王翦、睒子行孝的故事,以及其他贞节烈女、二十四孝故事等。另外水陆画也包含还有不少儒、释、道的故事,如《目连救母》《二十四孝》《贞洁烈女》《兰陵王》等故事。

黄征在解释《奉请文》中写道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贤圣、菩萨、罗汉、大圣、乾闼婆神、毗舍阇鬼并诸眷属等,来降道场,证实功德①。

法事活动中的“敷佛像”就是展开佛像、悬挂佛像,而“严佛像”是“庄严(装饰布置)佛像”的简称。法场主要位置挂正位神,中间为释迦牟尼,旁边为菩萨,其次为阎殿十君,冥府信仰,也是水陆画中大量出现的图像,在梅山水陆画中因每位阎王的职责不同画面场景也有所不同,故事内容各有区别,基本都是表现因果轮回思想,道家讲究得道成仙,行善积德。水陆画的叙事性表现为整体连环构图,有单幅连环与多情节合一,神仙人物给予具体故事,如一些地域审判者与被审判成人或畜,如李红林、邵阳县下花桥李贤培(1943.12--)摹制的佚名作者创作的水陆画《阎罗王》都有“善恶、孽镜”等画面叙说阎罗王审判场面,画面都分成阳界与地狱两部分,不同的是李红林所画的注重人物绘制程式化,画面追求图案排列,李贤培摹制的佚名作者的单幅连环人物随意性更强,画面表现了多情节合一。(见图1、2)道教神祗有七个等级的元始天尊,如三清四御: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画像挂在中间位置,画像也比其他画像大,此三清画像一般一个神祗一张独幅画像,如画在一起便成品字排列,另有紫微大帝,勾陈大帝,长生大帝,后土娘娘等等道教神仙一个有十一个等次。

二、梅山地区水陆画的形成发展

图1 阎罗王(李红林画)

图2 阎罗王(佚名 李贤培摹制)

宋代黄休复撰写的《益州名画录》里记载了水陆画在荆湖地区就已出现,书中记载张南本在金华寺大殿所画水陆画“至孟蜀时,被人横塌,窃换真本,鬻与荆湖人去”文中的“荆湖”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区,早在唐代时期已经有水陆画流传了②。

“梅山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有影响的民族宗教。它经历了原始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跨民族性宗教三个阶段。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它正式创立于唐末五代。而作为一种跨民族性宗教即完成于元末明初。”③胡克森认为:梅山教在原始时代是一种多神崇拜,其神祗与狩猎相关,现在梅山地区的师公款词有“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看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此劳动生产中无数个立功英雄死后被尊崇为“梅山神”,梅山群体神崇拜盛兴于唐朝,宋代开梅山大量汉人迁入,梅山原著居民则往外迁出到湘西南、两广、云贵、越南、老挝、泰国、法国,到了元末明初,江西移民大规模进入湖南,移民中的道教徒将道教植入梅山教中,还有把老子尊奉为梅山教的上坛教主,梅山教的原型与教主也被改造。梅山教在跨民族融合中就有梅山巫师让太上老君高踞上、中、下三坛,把张五郎(梅山启教主)居于下坛,梅山教为本土宗教,被佛教、道教改造,一元多流,五帝时代的蚩尤九黎部落和颛顼创造的“巫教”,可谓梅山教的源流。“楚人尚巫”,怪力乱神的巫术文化早在战国时代的湖南就已流行,战国《人物龙凤图》葬仪的非衣旌幡,汉代《T型帛画》均符合楚辞《招魂》“魂兮归来”,招魂入魄,即符合梅山教的“灵魂安顿”,不同于佛教的死后西天成佛、基督徒的进天堂、伊斯兰教徒的追随真主。盖在棺材上的“非衣”或“铭旌”当今有被做成文创产品服装在网络销售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人凤升天图》T字形帛画中的神话图像与《楚辞》记述相符,女娲、日、月、扶桑树、嫦娥奔月、巨龙飞舞,暗示了墓主人死后升天的愿望,辛追夫人灵魂升天,天盖地华盖立鸟与飞廉迎接亡者招魂。

早期的梅山年画(包括滩头年画)、梅山纸马(包括滩头、上梅、梅城纸马)属民俗艺术,梅山教中的三元将军和梅山法主为梅山教祖师,梅山地区傩术与法术流行,梅山巫教是对猎神梅山神的信仰,梅山教是梅山水陆画的主要表现题材,梅山地区灵堂悬挂或摆设的水陆画与水陆牌子有梅山巫教神祗或张五郎雕像,也有敷其他佛道神像的,梅山水陆画的多神像说明了梅山教一教多流的多神崇拜。

笔者调查研究梅山水陆画中,发现李传明画的名称为《梅山》的水陆画,绘于80多年前,此画为水陆画牌子,规格为14cm×30cm,梅山地区师公们用于做法事摆放在桌面上,画面三个人物应为梅山教主神,穿黄衣者手拿猎枪,穿蓝衣者手拿掮棚看鸭工具扛在肩上,穿红衣者手拿渔网披在肩上,从这些人物道具看出这些梅山神为梅山教早期巫教中梅山神,在从事狩猎活动。李红林近年接到师公重画此水陆牌子订单,要求他再临摹绘制,所画人物道具场景与父亲李传明原画均有很大变化(见图3、图4)。

图3 梅山(李传明)

图4 梅山(李红林)

三、梅山水陆画的艺术特色

(一)程式化绘制技艺

梅山水陆画的画师们既不是国家编制内画家,也不属于美术绘画专业人士,平时大部分时间主要做绘画以外的其他工作谋生,在梅山民俗活动中有需求时动手绘制水陆画,按照先辈流传下来的绘画程式进行水陆画创作,构图纹样承传先辈程式化画法,形式感强烈,主要形式为水陆帧画(卷轴)与水陆版画(水陆牌子),帧画(卷轴)是悬挂的需要,水陆版画(水陆牌子)主要是摆放于桌面。

固定模式程式化的佛道儒人物形象,梅山教诸神形象,遵照仪轨,诸天、护法都为先辈流传下来的固定程式画法,佛、道、梅山教等神形象多采用帝王、文臣、武将形象,在固定程式中没有多少变化。

梅山水陆画在法场中悬挂方向有所不同,如李传明绘制的《阳界》《地界》神祗都朝画面的右方向,《天界》《水界》神祗都朝画面的左方向,这是梅山宗教做法事时需要悬挂不同方向的神祗,神祗头圈神光环,寓意根据画面方向也有不同含义。各位神祗包括侍童都朝一个方向,具有向往感,将众生引入正道普度(见图5、图6)。

图5 阳界(李传明)

图6 药王(李红林)

(二)内心向善、避难祈福的世俗化

梅山水陆画是民俗美术的一种世俗化过程,在梅山民俗活动中,梅山神为群体神,是梅山先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巫术图腾,属于全民活动,梅山水陆画中的一些神祗其实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李传明绘制的《梅山》的“三峒”梅山神祗造型均来自于作者现实生活,画面体现了梅山民俗活动内容由山林走向平原、从狩猎走向农耕。李红林绘制的水陆画《药王》《八仙》属于历史人物传说,八仙画像在梅山水陆画中作为一个群体,画在同一横幅画面上,因道佛巫教的相互渗透共性以至水陆画也表现出相同性。民间故事中的神祗按照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样式结合世俗进行绘制,人物形象具有世俗化,这些梅山群体神祗人物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崇拜者,是民众的精神力量,即是神祗又是世俗生活形象,神祗面容几乎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梅山民俗仪式感体现了师公设坛打醮中百姓向善的内心,避难祈福,追悼亡者的世俗表现。

(三)大胆浓艳的工笔重彩,原色绘制渲染力、装饰味强烈

梅山水陆画承传了滩头木版年画特色,梅山地区早年有滩头年画在500多年前的明代就已流行,滩头年画被冯骥才称为“浓似酒艳如花”,滩头年画人物形象抽象,头大身小这些在梅山水陆画中得到承传,同时长沙马王堆漆画也对以李传明、李红林为代表的梅山水陆画画师以影响,1972-1974年出土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漆具,漆画人物花卉图案以线条与平涂相结合,梅山水陆画采用先勾勒线条再铺色的步骤,人物服装图案纹样画得精致,人物体态、服饰线条流利婉转、笔力劲健,赋彩使用原色,厚重艳丽,富丽堂皇,多用矿物颜料渲染,纸张采用新化恒阳山手工皮纸,现在也用宣纸。人物丰满的面容,工稳谨严,神祗形象光鲜显得崇高神秘庄严,衣纹线条精致,人物须发入微,渲染细腻,体现了梅山民俗活动中民众的内心向善、避难祈福。

【注释】

①黄征:《敦煌愿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②何摇若、林孔冀注,《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33页。

③胡克森,《试论梅山教的形成及其与道教的关系》,《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第80页。

猜你喜欢
水陆梅山
水陆两栖动物
普光寺水陆画的内容与作者考辨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6
梅山
黄河之声(2019年1期)2019-03-30 03:38:06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水陆双降四轴无人机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机身大部件完成对接开铆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56
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
丝绸(2014年8期)2014-02-28 14:55:43
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
梅山习俗与梅山相衣剪纸